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2)

大运河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核心精神(2)

摘要:“外柔内刚”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分析大运河文化特征时,人们常将其和长城文化一起比较,认为长城文化具有“阳刚”的性格,而大运河文化则具有“阴柔”的特征。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其实,大运河文化具有外柔内刚的特征。

要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还应从特征看到体现该特征的核心精神。大运河文化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实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体现,或者说大运河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文化”。

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其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中华和文化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和合故能习”。和谐所以团聚,就不会受伤害。墨子认为“和”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而“离散不能相和合”。“和”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 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他主张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应以和为价值标准。为政“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猛宽相济互补。处理人与人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示孔子对“和而不同”的赞成态度。 除此之外,在儒家经典中,还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淮南子》:“天地之气,莫大于和……阴阳相接,乃能成和。”《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董仲舒:“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王夫之:“阴与阳和,神与气和,是谓太和”等。“和”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大运河文化集中体现了“和”思想。大运河文化的四个基本特征都是“和”文化的体现。

(一)大运河文化中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结合是“和”文化在大运河文化中的最高体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种文明是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的周期较长,而且主要受土地和天气的影响,所以,农业需要安定的环境和对自然现象的丰富经验。这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绝大多数时期采用“重农抑商”政策的最大原因。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华民族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京杭大运河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凿的,但在王朝稳定之后,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的贯通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稳定,而封建中央王朝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也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京杭大运河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尽管历代对商人都采取抑制态度,但京杭大运河沿线不仅出现很多富甲一方的商人,也出现了很多商业城市。而且很多商业城市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整个运河沿线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分工。本来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将农业和商业对立开来,但京杭大运河将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并促进了两种文明的发展。这是大运河文化“和”的最大体现。

(二)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的结合是“和”的集中体现。

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内在特征,开放性是大运河文化的外在特征,二者密不可分。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它内在的胸怀,其开放性是指大运河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正是由于其宽广的胸怀,才有对待不同地方文化开放的自信。

大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是“和”的集中体现。“和”体现运河文化的许多方面,其中主要体现在文化领域。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学流派、哲学思想、艺术形式等主要在运河流域交流。甚至,在明清时期,运河流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例如,旅行家马可·波罗、传教士利玛窦都是通过运河来到京城。马可·波罗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意大利,引起了西方社会的“中国热”。利玛窦沿运河流域传播天主教,对中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和”的集中体现。如前所述,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善于兼收并蓄国内其他文化,融会贯通,逐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上;还体现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这几个方面都体现大运河文化“和”的精神内涵。

(三)大运河文化的外柔内刚性是“和”文化的生动体现。

大运河文化有“外柔内刚”的特性,“柔”和“刚”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怎么是“和”的生动体现呢。这个问题实际是“和同之辩”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但争论的结果认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在西周末期的太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和谐才能生长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

老子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道蕴含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刚”和“柔”就是相反的两个面。大运河文化的表面是以阴柔的形式表现的,但大运河文化的内核却是刚毅的,两者表面看似很矛盾,实际上,正是外柔和内刚相互作用才形成独特的大运河文化。所以大运河文化的外柔内刚性是“和”的生动体现。

(作者单位:北京通州区文联)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