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须有顶层设计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须有顶层设计

摘要:完善考评机构、基金委和学术期刊社(或编辑部)等基于学术价值、学术质量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评议过程监督、评议结果审核、公开和申诉等制度,使之有助于提高学术评审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度。

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今年,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刊物撤销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的事件,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这一学术之瘤,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应加以警惕,认真对待,非以顶层设计的“手术刀”从上到下加以治理不可。

  解剖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首要的问题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尽管它们存在细枝末节的差异,但在学术活动里,凡是涉及伪造、篡改或剽窃的行为皆可被称为学术不端行为。以此为发端,我们尝试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而探讨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顶层设计。

探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就是要问“谁在学术不端”、“为什么学术不端”。这两个问题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若只聚焦在其中一面探讨则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偏颇片面的。

就学者群体来说,我们有必要从学术动机、学术能力的角度加以解析。在笔者看来,我国学者中,除了求真务实的学者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逐利学者。后者以学术为工具或手段,在自利心的驱使下,其学术活动指向个人利益的维护或实现。

逐利学者又可被分成两类:一类是谋利学者,一类是谋职学者。他们的学术能力一般较为低弱。从已见诸报刊的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来看,谋利、谋职学者是高发群体。这是由于大量的职业和职位的考评与论文直接挂钩,而不加分析所发表论文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同时,目前学术制度中一些不合理而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也难辞其咎。

这里的学术制度主要指的是学术评审制度、学术期刊分级制度和专业职称评定制度。由于它们本身的制度设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理顺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催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生态因子,因此,这些生态因子的综合诱发作用就形成了逐利学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小生境。

在这个小生境里,学术评审制度中的各级课题基金项目申请中的评审把关和学术期刊的各级审稿把关环节,都容易因为学术评审标准的单一性和定量指标的简单性以及个人关系或工作关系催生学术不端行为。同理,起初以方便期刊管理为目的,主要依据期刊的行政级别划分的学术期刊分级制本身,及“以刊评文”、“以课题基金项目评文”的标签评审方法,也容易催生学术不端行为。另外,目前还缺少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制度。理想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制度,应该成为学者学术活动的“高压线”。然而,目前的事实是,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几乎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计算,而收益却是计入科研成果并兑现为可观的现实利益。综上所述,假如学术制度及其配置更加完善、评审系统及其方法更加科学、同行评议及其地位更加专业、公正、透明和重要,那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抑制和打击就会更加有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