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逃票”登机,严肃追责是对规则的最好重申

儿童“逃票”登机,严肃追责是对规则的最好重申

7月16日,北京首都机场发生“乘客逃票登机”事件。当日,一名没有买票的4岁儿童在首都机场成功登上飞往上海的飞机,后被乘务员发现,整机乘客被要求下飞机,最终导致航班延误5个多小时。对此,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经调查,五名旅客系两名成人和三名儿童。旅客均是首次乘坐飞机,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7月18日澎湃新闻)

随着更多信息被披露,引发舆论哗然的“儿童逃票登机”事件,其全部真相几近呼之欲出。从最初的网友曝“大人掩护小孩逃票”,到如今民航局官方回应“无故意逃票行为”,此事的定性似乎悄然间已发生了变化。就此而言,它也许并不是一个有关“熊孩子,坏家长”的离奇故事,但却仍旧是值得公众抱以最大关注的意外个案。

诚如各方所一再质疑的,一个没有机票、未经查验有效乘机证明的儿童,居然能通过三道关卡成功登机,这其中所暴露出的安检漏洞和安全隐患何其严重?而需要追问的是,涉事家长到底有没有故意掩护无票小孩登机?如果确有“掩护”,那么所谓“因不知情而犯错”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如果没有“掩护”,那么安检环节未能检出异常更是难辞其咎……

对于这样一起 “事故”,善后处理必须彻底调查、严肃追责,方能真正平息争议。这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主管部门对机场安检的倒查。严重“漏检”到底谁是责任人、该受到何种处罚,都该明确说明才是;其二,则是航空公司对肇事乘客的追偿。尽管民航局认定涉事旅客“无故意逃票行为,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但这却并不影响航空公司向他们要求民事侵权赔偿。

最新消息是,涉事航空公司已允诺,将向因此事误机的乘客赔偿200元。这一做法,无疑符合相关合同约定和行业惯例。事实上,横向比较而言,航空业可说是现代社会中规则体系最为完善的行业之一。无论服务提供商、消费者还是监管部门,按说都能很容易厘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各归其位、各安其分”局面,有效降低了航空业运营的整体成本。然而,疑似儿童逃票之类的事情,还是又一次提示了规则误解所必然会造成的利益损失。

“误以为1.2米以下儿童不用购买机票”,这种情况真的可能存在吗?在绝大多数人都已对航空运输的基础规则心知肚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规则”对老年人、首次乘机者等小众群体的有效渗透,已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于此,固然要有赖于一般性的规则宣传,却更要在对个案的处置、追责中示范规则。就此而言,备受关注的“儿童逃票登机”事件,显然不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应该借着其所聚合的舆论热度,进一步以行动重申秩序。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