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力解决贫困与分配差异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力解决贫困与分配差异问题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必须牢固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维护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自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贯穿“十三五”规划《建议》始终的一条红线。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本质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发展方向问题、动力问题、公平问题,回答了“如何发展”的方向问题、“怎样发展”的动力问题和“发展为了谁”的对象问题。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中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

从西方资本主义主流发展思想来看,劳动、资本与技术是物质生产的三大要素。但由于人均产量只有通过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才能提高,因此资本与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但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解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而在社会主义早期理论中,劳动一般被视为是平等地创造了价值,资本为国家所有,所以全社会实行按劳分配,但其中忽略了技术、人的主体性作用等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人的主体性作用逐渐重视,国家对资本的完全控制也逐渐放开,技术的作用日益被突出。在分配原则上,改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兼顾效率与公平。但在经历一段时间发展后,目前明显产生了较大的区域差异(如东中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工作与务农)、阶层群体差异(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事业与合同制等)、家庭差异(劳动力不足等)。而如何解决上述差异,实现共同富裕,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推动作用和引导作用。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来看,个人工资、资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构成了上述差异的主要来源。较为明显的是,城乡差异的造成更多是因为农民没有个人工资的收入;而阶层群体差异中富裕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区别则是经营性收入与资产性收入差异造成的,较为富裕群体与中层的区别更多是因为资产性收入差异造成(较为富裕阶层的资产性收入更多),而中层与贫困群体的区别更多是由于教育差异带来的个人工资收入差异造成;至于东中西部差异,则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差异不同带来的个人工资差异造成的。由此可见,三类差异主要在于个人工资收入差异,所以当前贫困差异的排序是:务农群体/贫困群体、中间阶层、较为富裕群体、富裕群体,而经营性收入差异、资产性收入差异则是富裕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与个人工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不同,经营性收入与资产性收入都为风险性收入,似乎符合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但不可忽略的是:贫困群体无多少资产,不可能获得资产性收入,而中层群体资产较少,较少愿意或敢于进行资产性投资或经营性投资。此外,在国家鼓励万众创新的时代,由于创新而带来的智力性收入也越来越成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又是面对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一系列转型升级新问题的现实回答。改革开放成就巨大,但在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的同时,也产生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凡此种种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矛盾和问题,既是制约当今中国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展开。这五大发展理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起,已经和正在引领着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

鉴于以上分析,为了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首先明确表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有政治性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经济那样大鱼吃小鱼,听之任之造就一批寡头阶层与赤贫阶层。一方面,国家与社会应该引导、鼓励富裕阶层开展慈善、扶贫、教育资助等,并开展相应税收减免、荣誉表彰体系、教育资助体系建设等;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富裕与寡头阶层的资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调节,并纳入国家扶贫与慈善计划。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