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革损益: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精髓

因革损益: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精髓

摘要:因革损益传统给我们的启发是,由于形成于轴心文明时代的经典具有永恒价值,结合时代的特点可以从经典著述中不断翻出新意。但是,这种新意必须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呈现。

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内篇》主要讲述神仙鬼怪、炼丹方术,《外篇》主要论述为政得失、统治之道。

制度一词的含义存在许多种解释,本文取其治国理政基本原则与规定之狭义。中国传统制度文化,是诸子百家思想在政治社会层面汇集与融合的产物,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融合的结晶。

  因革损益 随时变通

自汉代以后,外儒内法成为历朝历代实际的指导思想,儒法两家汇合起来形成的制度文化总体上是居于显处的,而道家思想在传统制度文化中则居于隐秘或者说深层之处。无论是治国方针、为君之道、安民之道、用人之道,以及落实这些治国方略的制度法规,后人往往看到儒法两家的显著影响,却不易探究道家在其中发挥的隐幽而深刻的作用。

道家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从治国方针和制度精神方面贡献特殊的思想和智慧,既有对现实政治和制度的深入批评,又有许多建设性的策略和思想。尤其是由儒入道、采儒道互补思想的东晋人葛洪,其所著《抱朴子·外篇》中许多篇章都是讨论治国理政的言论,对于传统制度文化的塑造影响颇深。例如,关于用人,葛洪认为明君要“劳于求人,逸于用能”,而不可独统万机,亲总细务。他不同意“臣贤于君者,不可任”的观点,指出“汉高决策于玄帏,定胜乎千里,则不如良、平。治兵多而益善,所向无敌,则不如信、布。兼而用之,帝业克成”。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帝业,关键在善于用人,用张良、陈平决策,用韩信、黥布治兵。在治国实践中如何选官用人、如何构建良好的君臣关系,葛洪总结的这些原则都落实到了制度建设之中,对于后来帝王治国影响颇深。

具有道教背景的思想家对于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贡献,更在于其因革损益、随时变通的思想。葛洪在《抱朴子·用刑》中提出,“欲以太昊之道,治偷薄之俗;以画一之歌,救鼎涌之乱,非识因革之随时,明损益之变通也”,不懂得随时变通,就如同“刻舟以摸遗剑,参天而射五步”那样滑稽可笑。他用“刻舟求剑”、“指天而射”两个寓言故事,强调了礼法政刑随着世变时移而因革损益的原则。这种思想也成为中国制度文化的主流精神之一。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