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实现巡视全覆盖
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司法部期间,通过严肃认真核查干部档案,发现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1990年的入党志愿书中,竟写了学习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体会,经进一步核实,其年龄、党龄、身份、学历、经历竟全部造假。为实现全覆盖,中央巡视工作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政治常识测试,查阅党组织会议记录、领导干部档案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党费收缴情况等发现蛛丝马迹。
正是在12轮巡视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中央巡视如期完成对省区市地方、中央和国家机关、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央金融单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视全覆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首次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巡视全覆盖的目标首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提出。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明确,党委要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这是党中央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作出的重大部署。
截至目前,十八届党中央共开展12轮巡视,派出160个组次,对277个地方、单位党组织进行了巡视,如期实现了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目标,兑现了党中央的庄严承诺,展示了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的鲜明立场,传递出“零容忍”的强烈信号。与此同时,各省区市党委完成对省辖8362个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巡视全覆盖,起到了震慑效果。
各巡视组进驻前多方面收集问题线索,进驻后公开信箱邮箱和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访。据统计,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正是借助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贪腐分子纷纷落马,干部作风不断好转。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要求后,巡视组的数量从第一轮的10个增加到第八轮的15个;每个巡视组巡视的党组织数量从原来的一对一增加到第六轮的“一托二”乃至第八轮的“一托三”,巡视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十八届中央从第一轮巡视起就打破既有模式,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不搞“铁帽子王”。通过常规巡视、专项巡视、“回头看”、机动巡视等巡视方式,中央巡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带着问题去,下沉一级了解情况,高效突破,成效卓著。
立行立改,确保件件有着落
7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责令整改不到位的10个党组织重新整改,对6个逾期不上报整改情况报告的党组织进行通报批评。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仅注重发现问题,更重视立行立改,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整改。
发现问题是前提,整改落实是目的。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反馈会议,原原本本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问题,增强了巡视反馈的权威性。反馈时,对“问题病症”一针见血、毫不避讳,为抓好整改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而被巡视单位则对“政治体检报告”严肃对待、照单全收,积极整改落实,做到了条条有整改、件件有回音。针对中央巡视组在“回头看”时发现的“一桌餐”“不吃公款吃老板”等“四风”新变种,江西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同时,强化举一反三,通过建章立制来堵塞漏洞,防止“四风”问题的变异反弹;天津则大力整顿“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营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而针对不少国企重业务、轻党建,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四个化”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国企党建工作,积极落实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配强党建干部,为强化国企党建、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奠定了基础……
既堵塞漏洞,又建章立制。对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查出的漏洞,各地各单位压实责任,使整改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既有治标之举、也有治本之策,在落实上见了真章。
实践探索在前,理论总结在后。中央巡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前不久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正是中央巡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也是党内监督制度化的重要成果。
五年冰火磨砺,让巡视“利剑”更加锋利、威力更加彰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巡视工作正扎实推进,为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风廉政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创造条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