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7·26”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揭示了党同人民的关系,蕴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实践证明,领导干部不是万能的,许多难题到群众中去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许多困惑到群众中去就会豁然开朗。只要我们善于从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就能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就能解开思想的“扣子”,激发创新的灵感,就能抓到“活鱼”,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钥匙。
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活”的书本、“无字之书”,便是人民群众。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读”这本“活地图”、愿不愿意去“学”“小诸葛”、“土专家”和能工巧匠。
当年,焦裕禄在兰考征求治理风沙的意见时,有人曾提出借鉴国外的沥青固沙法,焦裕禄则表示:“这个办法只适合外国人,不适合兰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后来,焦裕禄参考当地老百姓挖黄河淤泥固坟的经验,带领群众翻淤压沙,并把这种办法形象地比作“贴膏药”,又在封闭沙丘上种树,称为“扎针”,最后从群众实践中又总结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条治沙经验。
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立场和群众站在一起、情感和群众融在一起、决策和群众想在一起的群众路线,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过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只是一句政治口号,需要具体的行动来实践。身为群众的父母官、人民的公仆,平常就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掌握群众的思想状态,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听得到实话,从而获得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也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应耐得住性子、听得进批评。面对下到基层的干部,群众可能会说赞扬甚至是奉承的话,也可能会说些牢骚话甚至是带刺的、挖苦的话。古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赞扬的话,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明白哪些是实话、哪些是虚话;对批评的话,干部要敞开胸襟、虚心倾听,从中找差距、补不足,努力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应同群众坐同一条板凳上,甘当“小学生”。现实中,一些干部不会和群众打交道,官话连篇、官架子十足,老百姓根本不愿亲近,更不会对其说心里话。干部要想从群众那里找到“金点子”、好办法,就得扑下身子接地气,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学会用老百姓的话语体系和他们沟通交流。只有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会真心支持干部的工作。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应善纳良言,积蓄后劲,增强担当大任的实力。只向群众问计而不用计,无异于形式主义走过场,对“献计”的群众来说,更是一种伤害。虽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见得都正确,也并不都具有可操作性,但干部也要仔细地进行梳理,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听取意见的虚心和改进工作的决心。特别是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党员干部更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以“空杯”的心理、“小学生”的心态认真去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的监督评议。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新形势下尤其是做好扶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只要我们顺应时代要求,发扬创新精神,将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为了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就能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凝聚能够担当大任的综合实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824/961722.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人大常委会)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