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争暗算间,司马懿如何获取声望?(3)

明争暗算间,司马懿如何获取声望?(3)

摘要:从相关内容看,司马懿似曾有过一段避世不出的隐逸生活。

无双“国士”

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主要的工作是稳定后方,因此没有太过耀眼的功绩,也没有什么率大军作战的经历,在四位顾命大臣中排名最末。到平定孟达之叛一事上,司马懿才在军事上真正崭露锋芒。

孟达原为蜀将,关羽失败后投降曹魏。曹丕合并房陵等3郡为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孟达原为刘璋手下,却去荆州迎刘备入川,后又归降曹魏,因而被视为“反复之人”。司马懿颇为反感他,在任命其为太守一事上,自然极力反对。魏文帝死后,孟达心自不安。诸葛亮得知后,劝他重回蜀汉,双方数有密信往来。太和元年底,司马懿得知孟达“连吴固蜀,潜图中国”的消息,于是一面写信假意安抚孟达,一面迅速进兵新城,八天就到达新城城下。孟达大惊,他曾认为司马懿就算知道他举事后,也要先上表天子,再由天子颁发诏书,一般需要1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足够他加固城防工事、囤积粮草、整肃军队。而且,司马懿知道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想来不会亲自前来。

可是,司马懿并未表上天子,而是便宜行事,亲自领兵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城下。司马懿的到来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使其陷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当时,“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魏军“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他一面分兵抗拒蜀汉和东吴的援军,一面亲率主力猛攻,最终仅用16天的时间,攻破城池,斩孟达。叛乱的迅速平定,直接打乱了诸葛亮的北伐部署。

太和五年,诸葛亮再次北伐。魏明帝曹叡调司马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担负起直接抵抗诸葛亮的重责。诸葛亮听闻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就要赶到,于是指挥军队移师上邽。上邽是司马懿倡议建立的军屯之所,当时正当麦熟季节,因此诸葛亮准备将麦子尽数收割。同时,由于诸葛亮北伐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如果尽得上邽的麦子,无异于如虎添翼。对此,曹魏诸将感到十分恐慌。但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思考问题很全面,却缺乏决断力,一定会先安营扎寨,构筑好防御工事,再开始收割麦子。所以,还有两天的时间昼夜兼行。于是,司马懿命令军队急行军。当曹魏军队赶到时,蜀军的工事尚未修好,诸葛亮不得不领军撤退。

景初元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属置百官。第二年春,司马懿领兵四万出征。六月至辽东,双方对垒于辽隧。辽东军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诸将都想在此进行决战。但司马懿指出,敌军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正是希望我们派军攻打,久攻不下,我军疲惫不堪,敌军就会寻机出击。敌军主力尽皆在此,后方一定空虚,不如直捣襄平,破之必矣。于是,多张旗帜出其南,辽东方面果然尽遣精锐大军迎击。但背地里,司马懿率主力从北潜渡辽水直趋襄平。辽东军队被迫回追,双方在西首山遭遇。司马懿借助地理优势,大破敌军,遂围困襄平城。

不料,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连续一个月不停,平地上的积水达数尺深。魏军惊恐,想另找干燥之处安营。可一旦撤围,公孙渊的军队就可以从容退走。于是,司马懿严令军中:“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等大雨停了后,司马懿“起土山地道,楯橹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公孙渊数次派人请求“解围而缚”,都被司马懿拒绝。无奈之下,公孙渊从南方突围。司马懿纵兵追击,杀渊父子于梁水之上。此役,司马懿的军事才干得到了充分展现。

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司马懿的政治声望急剧上升。先后负责对东吴、蜀汉的战争,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亮、北平公孙渊,成为魏国公认最杰出的军事统帅。连孙权都称赞他“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对司马懿颇有微词的唐太宗也赞誉他“兵动若神,谋无再计”。随着另外三位顾命大臣及其他元老重臣相继离世,特别是平定公孙渊取得大胜以后,司马懿的威望和实际地位在曹魏诸臣中已无出其右者,可称得上当时的“无双国士”。

但与此相应,功高震主、主弱臣强的局面也随之形成。立有赫赫战功的曹操旧将张郃,因司马懿的一意孤行而命丧疆场,曹叡对此也只能叹息。史料记载,魏明帝忧社稷,问陈矫:“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可见,曹叡对司马懿有了猜忌之心。景初二年十二月,曹叡突然病危,不到一个月就去世,葬于高平陵。年幼的曹芳登基,主弱臣强之势更甚。其后,同为顾命的曹爽和司马懿两大集团角力,终成高平陵之变。虽然司马懿在两年半后也病逝了,但司马代魏的大幕徐徐拉开。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