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一切矛盾和困难都只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发展为了谁?共同利益的主体是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让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目的,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人民主体论,它包括四层内涵:一是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成果和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良好局面;四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辩证过程。与之同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世界人民主体论,合作共赢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世界人民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拥有相同的价值旨趣,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终极目标是全人类解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和”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也是荣辱与共的国际大家庭。不论文化、种族、肤色、宗教还是社会制度是否相同,世界各国及人民都应该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和平发展。《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道即人道。至诚者方能尽其本性,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滋养万物,民胞物与,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协和万邦”语出《尚书·尧典》,原文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万邦和谐”“万国咸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心和善是中国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道德观念已经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风雨而从未中断,并且保持旺盛活力,关键是因为“和”的智慧和力量。“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用“和”文化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努力建设一个“和平、和合、和谐”的大同世界。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当今时代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形成,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开了一幅生动、繁荣的画卷,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作者:李景源 周丹,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