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体系(2)

深入总结 创新运用

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独有魅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怎样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构建中国政治学方法论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注和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政治问题。即便是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也注重从政治的高度加以鞭辟入里的透析,从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高屋建瓴推进事物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强调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看待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独有魅力和特殊功能。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尤其是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运用,这里就整体透析法和问题导入法两个重要方法加以说明。

第一,整体透析法。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深蕴着内在的政治逻辑。政治学研究必须注重整体、把握全局,而切忌零散式、碎片化的研究方法,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性。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体性研究,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创立了旨在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是由于列宁对帝国主义五大特征的整体性研究,发现了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秘密,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整体性研究,找到了改变中国现状的主体力量,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此种种表明,政治学研究是“宏大叙事”,需要综合性观察和整体性思维。当前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项宏大工程,涉及政治制度、政治权力、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政治心理、政治认同等诸多方面,必须运用整体性思维及其研究视角加以整体性透析,方能把握规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第二,问题导入法。“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任何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坚持问题导向,抓住要害问题、本质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方法。没有问题意识,抓不住要害问题,从概念到概念,从抽象到抽象,这样的所谓研究只能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产生不了大学问、真学问,更谈不上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政治学研究,尤其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研究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当代中国发展,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需要从政治的高度进行深入研究,作出本质透析和科学回答,这是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

除了整体透析法和问题导入法之外,还有实证分析法、本质提炼法、比较研究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都需要我们深入总结和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藏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深藏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经典文献之中,深藏在、体现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这就需要认真研读经典、掌握经典、运用经典,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

韩强: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第一,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场是方法的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也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高度认识中国的政治发展问题;同时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基本观点,如国家观、历史观、阶级观、民主观等,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加以深入研究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更是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的基石,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面前,更需要我们坚持唯物论、辩证法,善于用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把握主流,分清主次,切忌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要坚持理论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服务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也是一条基本原则,只有搞好政治建设,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国政治学必须为此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尤其要以方法论创新带动研究的深化,解决重大疑难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理论上的贡献。

第三,要从方法论上辩证认识并有力批判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于披着学术外衣的错误思潮和观点,我们必须从方法论的高度予以有力批驳。比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甚广,这一思潮借客观认识历史之名,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事件、人物等进行恶意诋毁,对一些政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解构、歪曲,进而达到全盘否定的目的。对此,政治学需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剖析其荒谬性,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判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