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变革历史的跨越,习近平这样重塑军队(6)

伟大的变革历史的跨越,习近平这样重塑军队(6)

这次改革,陆军占全军总员额比例下降到50%以下。这在人民军队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改革首战定胜局。“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立起人民军队新体制的“四梁八柱”。

2016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34次集体学习,专门听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情况。习主席指出,改革势头很好,要再接再厉,扎扎实实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向前进。

优化结构,重塑力量。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再造精兵劲旅

改革如潮涌,后浪推前浪。

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主席指出,要坚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兵力规模构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习主席强调,要坚持需求牵引、创新驱动,改革作战部队编成,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

2017年4月18日,习主席接见全军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主官。

10天之后,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披露,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后的13个集团军番号同时公布。

这只是人民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冰山一角。在新调整组建的军级单位中,还包括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军以及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中的诸多新型作战力量。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力量重塑。如果说,此前的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是“改棋盘”,那么“脖子以下”的改革就是“动棋子”,而且同样是全局性的动、大范围的动。

习主席强调,纵观世界军事发展史,军队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不能固定不变,必须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军队使命任务变化而变化。否则,曾经再强大的军队最后也要落伍,甚至不堪一击。

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不是单纯的撤降并改,而是以结构功能优化牵引规模调整,推动人民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这既是瘦身,也是强体。

新结构催生新战力。一场夺岛演习,在暴风雨中打响。硝烟深处,新调整组建的海军陆战队全新亮相。脱下“陆军绿”换上“海军蓝”,官兵身后的大山越来越远,眼前的大海越来越近。指挥层级更扁平,作战编组更灵活,合成化、模块化程度更高。改革后的每一支部队,都向着这个目标迈进。

新编成锻造新利剑。在这次改革中,以三代装备为主体、四代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正在形成。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歼-20、运-20亮相……战略预警、远海防卫、远程打击、战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充实加强。

调整之后,我军规模更加精干,结构更加优化,编成更加科学,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的力量结构,改变了国土防御型的兵力布势,改变了重兵集团、以量取胜的制胜模式,迈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的一大步,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在形成。

重构重塑后的人民军队,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016年早春,习主席视察国防大学。他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

燕山脚下,湘江之滨,两所著名军校的变化引人瞩目。这轮改革以重塑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为牵引,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培养模式,全军和武警部队院校由77所减至43所,构建起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军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为补充的院校布局,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

改革的雷电,总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孕育。早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就提出实行三军联勤体制的设想,然而人民军队的联勤之路一波三折,走得并不平坦。

2016年9月13日,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习主席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5个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