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巧手绘织美好生活
扶贫最终还是要解决经济收入的问题。结合村里留守妇女多的现状,大家商量,觉得手工编织不错。扶贫队邀请经验丰富的技工给妇女们传授手工编织技能,发动妇女们成立手工编织协会,并与衡阳腾跃工艺品厂达成长期合作,实施“订单式扶贫”。目前,协会共有102名织女,其中湴塘村有28人。
9月9日,记者在湴塘村现场看到,十几名妇女坐在村部活动中心的编织室里编织手工艺品,叶子、花瓣、猴子、兔子等,栩栩如生。一位织女介绍,编织的手工艺品包括纸巾盒、衣帽鞋子、手工包、玩偶等四大类,熟练工一个月可以赚到2000元左右。
46岁的阳建华是湴塘村的织女,她以前在家带小孩子、种菜,一年前加入编织协会,现在已经是一名熟练工,每个月编织收入1600元,“既赚了钱,又可以照顾老人、小孩”。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协会还在淘宝网和微商城上开设网店,取名“半塘生活坊”。“半塘,谐音湴塘,寓意追求不要太甜也不要太苦的生活。”一位织女笑着解释。
衡阳腾跃工艺品厂厂长肖跃莲承诺:“我一定保证手工编织协会订单,要多少有多少。几十万的订单,还是几百万的订单都有。只要你们做得出,做得赢。”
不过在接单半年后,由于人手不够,大订单常常无法按期完成,直接影响到协会信誉。于是在2017年4月,扶贫队在司门前镇挂牌成立“湖南省妇联驻湴塘村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打造了一个村产业成果的展示厅,支持就业创业的孵化基地,将培训扩大到镇里,招募全镇妇女加入协会,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
随后,扶贫队与湖南思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立足湴塘村资源,开展产品的可行性分析,调研产品的市场情况,更好的选品、市场分析和产品策划;指导产品入驻电商平台,打造湴塘村淘宝店、微商城等,帮助当地农民创业,农产品网上销售。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截至目前,湴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40户136人。144名留守妇女分别加入手工编织协会、猪血丸子加工合作社、大蒜种植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实现勤劳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
从点燃生活热情,到树立村民信心,最终通过发展产业扶贫,湖南省妇联在湴塘村从心出发,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扶贫之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