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摘要:能赋予月亮这么多的人文情怀,中国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也难怪,中国五千年文明,万古江河,一路绵延,文化自信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个中秋节,那么多精致的节俗节食和应景的诗赋唱和,不自信、不从容,断然发展不出来。

若是你没读过苏轼中秋节怀子由的“水调歌头”词,想必也听过王菲的歌,《明月几时有》,现代曲子谱宋人的词。“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名句,每每和现代人的际遇、感悟若合符节。  

中国人眼中的月亮,人文气息重。最近奔月的中国卫星,已经飞向了太阳系深空的拉格朗日L2点,命名却也古典而婉约,“嫦娥二号”。外国人要想明白这个名字,需要查中国字典,了解一大串的中国概念,后羿、嫦娥、吴刚、玉兔、桂花树、广寒宫……中国古人营造的想象世界,比之奥林波斯山上诸神,更绚丽、更精细。 

古人的夜晚,不似现代城市这样遍地霓虹,除了人造的灯烛火把,月亮是最大的也是最规律的光源。月亮很大程度上照亮了古人的夜晚,一部《水浒传》,皓月当空,惊心动魄,“郓城县月夜走刘唐”,“呼延灼月夜赚关胜”,前者风尘仆仆,后者心机重重,人在做,月在看,都是好戏连台。 

李白写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寂落寞,自然流出。杜甫写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旧思乡,写得太好。借着月光酒意,方明白故乡永远是他们心灵深处的背景,也是曲终人散后的诗性。 

能赋予月亮这么多的人文情怀,中国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也难怪,中国五千年文明,万古江河,一路绵延,文化自信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个中秋节,那么多精致的节俗节食和应景的诗赋唱和,不自信、不从容,断然发展不出来。 

只不过,这般好景,在19世纪开始黯然褪色。中国被侵略战争拖入了一个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进入了一个“后发现代性”的困境,西方有学者概括此后的中国史,谓之“挑战—回应模式”。与此相应的是文化上开始逐渐弥漫自卑心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悄悄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语言。最有代表性也最不着边际的话,也是拿月亮来说事儿,叫“外国的月亮更圆”。 

这当然是昏话。近代中国的学习西方,不是要迷信西方;了解西方,不是为了变成西方——你真想变,人家还不让呢。外国月亮圆的神话,根子上还是近代中国境况不佳,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搞得风生水起,以至于不少中国人看别人家什么都是好的先进的,技术先进、制度先进、思维先进、文化先进。可是话说回来,西方在近代的八面威风,究竟怎么来的?靠什么发的家?答案和某些人给编圆的理由恐怕正好南辕北辙。到底是因为落后而挨打,还是因为挨打了才落后,这个问题也不妨辩证地看。 

有一种心态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是也不用太过妄自菲薄。信心比黄金更可贵,经济上如此,文化上也当作如是观。中国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世界的华夏子孙,都应该对古老中国的现代命运有信心。中秋节的月亮,象征团圆,团团圆圆,不一定是说厮守在一起,而是讲心灵的互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伟大复兴事业最强劲的动力。(杨 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