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贸区并非一般性“贸易园区”

中国自贸区并非一般性“贸易园区”

昨天播出的《辉煌中国》第六集开放中国指出,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上海自贸区成为先行者,负面清单制度向世界发出明确信号,只要不在清单上的领域,都可以涉足。对全球投资者来说,这是黄金般的“定心丸”,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由自贸区开始,中国的市场准入全面采用负面清单制度。以开放倒逼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将对内对外相统一。

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先后批准设立了上海、广东、福建、天津、浙江、辽宁、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11个自贸区。“自贸区”成为吸引全球眼球的经济概念,成为“财富机遇”的代名词,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追捧,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名片”。

单纯从概念来理解,自贸区是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但将其置于中国深化改革的宏观格局中观察,自贸区出生于新一轮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时间节点,肩负着成为制度创新等进一步扩大开放“试验田和新高地”的重任。

而定位于一般性“贸易园区”的自由贸易区,在我国也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20多年前,中国内地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外高桥成立。当时,它的英文译名就叫“Free Trade Zone”(自由贸易园区),而不是“Bonded Area”(保税区)。时至今日,包括外高桥保税区在内,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已有约110个,对促进中国外贸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一般性“贸易园区”实施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园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即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渐增。仅就贸易的角度而言,中国近年来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挑战,实施真正的“境内关外”政策,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贸易往来。

实际上,“自贸区”的出生使命并不在于贸易。经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为:“深化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贸易、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功能承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我们不难看出,其关键词在于制度创新、开放度最高,其核心是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内外资的投资都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

不限于以“贸易”为使命的自贸区,至少承当了三个方面的历史使命:

一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从行政体制改革的创新,到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再到金融体制改革的创新,经过11个自贸区的全面探索,必将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当仁不让的制度创新试验区。

二是资源配置的示范区。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负面清单”、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再到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责任清单”,每张清单都展示出政府的改革勇气,开拓了一个能让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调控“有形之手”更为相得益彰的资源配置示范区。

三是扩大开放的枢纽区。11个自贸区承担衔接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枢纽性使命,即一方面要成为所在省市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另一方面也要形成对沿海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加速开放的有力带动,从而带动中国经济全局性的开放和升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贸区并非一般性“贸易园区”,而是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动。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