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更强了

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更强了

公正司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聚焦解决“六难三案”,出实招、想狠招,用行动兑现公平正义的承诺。

图①:全国人大代表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记者在现场采访。

人民视觉

图②:浙江开化法院成立环境资源与旅游巡回法庭,探索旅游开发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推进。

人民视觉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自此,“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5年来司法机关从上到下的自觉追求。

“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曾几何时,“六难三案”成了人民群众“吐槽”最多的司法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聚焦解决“六难三案”,出实招、想狠招,用行动兑现公平正义的承诺。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的小李收到执行款到账的短信后,直呼“没想到”。申请执行不到一个月,就领到执行款,与法院系统向“执行难”全面宣战有关。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执行案件结案229.4万件,较去年同期上升17.8%,执行标的到位金额5553.9亿元,同比上升53%。

针对“立案难”,2015年5月起,全国法院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一审受案数由2014年的1500万余件增长到2016年的2300万余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5%,“立案难”问题成为历史。

在推进立案登记制的同时,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当事人集中办理除庭审之外的所有事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诉讼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防止权力干预司法,司法机关建立起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红线”,有力震慑了各种“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司法责任制改革,曾经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使实际办案力量增加20%以上,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推行法官员额制后首批遴选产生的367名法官庄严宣誓,标志着法官员额制改革在全国法院已经全面落实,也标志着司法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举被啃下。

“罪刑法定”“疑罪从无”“以审判为中心”……曾经专业的词汇如今切实可感,司法改革成果让不少人获得命运的转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依法纠正了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陈满案等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每一次再审宣告无罪,都是司法公正的彰显。

法院检察院组织体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先后设立6个巡回法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上海在原有铁路运输法院和检察院基础上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进一步完善了法院检察院组织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款名为“小雨”的导诉机器人亮相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为智慧法院“代言”,引起媒体关注。“去哪儿立案?”“在哪儿缴费?”在机器人的引导下,当事人可以很快办完一系列诉讼事务。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为司法改革和司法工作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最高人民法院“法信”系统和各地法院研发的各种案例智能检索系统,一键调阅海量类似案例,清晰直观地呈现案件要素和裁判结果,这样既可以实现类案同判,也可以让当事人对法院裁判形成理性预期。

现代科技的运用不断提高着司法效率。福建省泉州市利用信息化开展跨域连锁办案。当事人可以选择离自己最近的法院或派出法庭递交起诉书,通过信息系统传递到有管辖权的法院。从立案到审判,再到执行,都可以在家门口完成。

一些地方将司法辅助性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智能语音识别系统使庭审时间缩短30%以上,80%的诉讼文书、80%的文书内容可一键生成。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