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郑风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郑风田 图片 02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点此收看完整报告

点此观看高端论述

点此浏览课件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把我们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也创造了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县、贫困村脱贫的成功经验。1982年开始的三西地区扶贫开创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减贫行动之先河。这个历史上被左宗棠称为“苦瘠甲天下”、改革开放之初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的地区,经过30多年开发式扶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州省毕节市也是全国最贫困的片区之一,1988年建立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试验区,现在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从普遍贫困跨越到基本小康。1988-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工作时,把“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提倡“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宁德经过长期努力,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江西井冈山、河南兰考是已经摘帽的两个贫困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全国人民共同的富裕才是真富裕,只有各族人民共同的小康才是真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一、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坚定步伐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超过6亿人口摆脱了贫困,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11年实施新的扶贫开发纲要开始,到2014年底,中国新的扶贫标准下的减贫人口总量达到9550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为标志,五年来,全国农村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与前几轮扶贫相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不仅减贫规模加大,而且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年均减贫1391万人。

虽然取得了辉煌成绩,但面对的挑战不容小视,下一步我们要把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同时对2014年以来的脱贫人口的返贫情况进行调研,探索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加强督查巡查,抓好考核发现问题整改,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特别是纠正形式主义,严防弄虚作假,采取措施增强基层扶贫干部“绣花”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合力促攻坚的生动局面;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强化顶层设计,通过脱贫攻坚推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三是以精准为要义,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带动、“大水漫灌”式扶贫,向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四是注重动员各方,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五是敢于较真碰硬,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现在,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贯彻,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氛围已经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脱贫攻坚成绩显著,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主要难在以下几种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二是深度贫困县,据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最困难的20%的贫困县所作的分析,贫困发生率平均在23%,县均贫困人口近3万人,分布在14个省区;三是贫困村,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居住着60%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村两委班子能力普遍不强,四分之三的村无合作经济组织,三分之二的村无集体经济,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根据河北省的调查,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650元,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8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7%、36.2%、49.7%。“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村内道路、入户路、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中低保、五保贫困户占比高达近60%,因病致贫、患慢性病、患大病、因残致贫占比达80%以上,60岁以上贫困人口占比超过45%。

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年来,党的十九大对这场战役写下了“评语”——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列出了“成绩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改变如此多人的命运,在难度如此大的条件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在中国乃至人类减贫史上都史无前例。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