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机的发展史:命运多舛,遭人嫌弃?

ATM机的发展史:命运多舛,遭人嫌弃?

摘要:现在无人不知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它遍布银行、商场、社区、写字楼,甚至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白金汉宫和南极科研站也有存在;它完全解决了排队的烦恼,轻松满足了人们存取现金、转账缴费、查询维护等需求。更重要的是,它24小时不打烊地持续在岗,是全球迈入“金融不夜城”的重要一步。

“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是ATM机。”此言出自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这番发表于2010年的公开言论,足以从侧面证明ATM机对于人类是何等重要的存在。然而,纵观ATM机的发展历史,却是被嫌弃的一生。

恐怕现在无人不知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自动取款机,它遍布银行、商场、社区、写字楼,甚至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白金汉宫和南极科研站也有存在;它完全解决了排队的烦恼,轻松满足了人们存取现金、转账缴费、查询维护等需求。更重要的是,它24小时不打烊地持续在岗,是全球迈入“金融不夜城”的重要一步。这么美妙的发明,是出自谁人之手?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让它命运多舛,遭人嫌弃?

灵感源自巧克力自动贩卖机

——“我应该能有方法来拿到自己的钱,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1967年是热闹的一年,这一年里,南也门脱离英国独立,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瑞典将道路交通靠左改为靠右行驶,李小龙正式确立他的武功哲学——然而这一切都影响不了一个频频流连于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英国男子约翰·巴伦,他并非特别钟爱甜食,而是对这种机器式的贩卖方式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不借鉴巧克力自动贩卖的原理,弄一台可以随时取到现金的机器?

约翰·巴伦于1925年出生于苏格兰一个中产以上家庭,父亲是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主席,母亲是奥林匹克网球选手及温布尔登女子双打冠军。而巴伦本人的人生履历也相当丰富,因为经济学挂科从剑桥大学肄业后,他参加了二战的空军部队,25岁那年又入职德纳罗印钞公司。这家历时百年的印刷公司,为多家跨国银行印制超过140种钞票,以及提供银行定制的硬件服务。也是因为印刷公司的工作关系,巴伦每周六上午都要去银行取一次钱,饱受排队之苦的同时还曾因为迟到1分钟吃过闭门羹。

一般人吃了闭门羹,要么会抱怨银行死板,要么会哀叹自己不走运,但巴伦不是。据他后来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当天晚上泡澡时,他就开始琢磨,一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来随时取到现钞。“我应该能有方法来拿到自己的钱,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然后“叮”的一声,借鉴巧克力自动贩卖机的主意在他眼前浮现出来。

这并非巴伦人生中第一次异想天开。在此之前,巴伦发明了一种模拟虎鲸叫声的播放装置,想吓走总是围着大马哈鱼掠食的海豹,结果却引来更多。不过这绝不会阻止业余发明家巴伦冲向德纳罗的合作银行——巴克莱银行。他用了90秒的时间,向银行总裁兜售自己革新的想法,一杯杜松子酒的工夫,自动取款机的主意就得到了巴克莱银行的首肯,全权委托巴伦先制造六台。

不久后,由自动贩卖机原理制作的第一台ATM机就从想法变成了现实,并于1967年6月27日被安装在巴克莱银行的外墙上。在这台ATM机的开业仪式上,英国演员雷吉·瓦尼被邀请来捧场,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在ATM机上取钱的人。

按照伦敦《每日电讯报》的说法,因为约翰·巴伦从未将他的发明申请过专利,因此也未曾有金钱上的收益。不过世人怎么会忘记ATM机的发明者?2004年,ATM机之父巴伦因为对于银行业的革新发明跻身“新年荣誉名单”,被授予一枚英帝国勋章,至今苏格兰人都以他为荣。

最初“铁柜子”用者寥寥

——取款介质指令牌上灌注的轻微放射性元素“碳14”,曾引起公众健康恐慌

有首歌里唱的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ATM机也不例外。

彼时的ATM机虽然基本成型,但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钥匙,也就是银行卡还没有发明出来,提取现金用的是一张印着凹凸记号的指令牌,每张对取款金额有着出厂设定。比如一张纸牌上印着10英镑,塞进机器后就只能吐出10英镑而没有其他金额的选择。虽然这套系统的发明者巴伦坚持认为,“10英镑应付英国一个普通家庭一周的生活开销已经绰绰有余”,但形形色色的实际用款需求可不是这么一回事。

这只是不便利的一个方面,四十多年前的ATM机器,操作界面并不友好,没有语音提示,也常常出现一些系统故障。从服务体验上看的话,相比于柜员的铁面,这个铁柜子好像还要更冷一些。

最麻烦的问题出在取款的介质指令牌上:为了支持机器读取功能,巴伦为ATM机配套的“10英镑”指令牌上灌注有轻微的放射性元素“碳14”,这一点经由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公众对使用过程中健康问题的恐慌。对此巴伦的回应是:“碳14这种放射性元素非常温和,指令牌上的含量微乎其微。经过我们后来严密的测算,除非使用者一次吃下13万张指令卡上的碳元素,才有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遇到推广障碍的不止巴伦一人。其他竞争者纷纷嗅到商机,在巴伦ATM机原理的基础上做出改良,希望赚得这片蓝海,却大多逃不开在当时技术和市场面前折戟的命运。

两年之后,美国汉华银行开始使用磁条卡用于ATM机的取款,但尴尬的是,这种卡虽然不再是一次性的指令牌,但每次取完依旧会被机器吞掉,过上十天半个月才能去银行取回来。

虽然独具慧眼的银行同业如汉华银行嗅到这项技术革命的巨大商机,发出隆重声明的广告: “我行将在9月2日早晨9点开门后永不关门!”(汉华银行于1969年9月2日第一次推出自己的ATM机),但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对这个街边的铁柜子最初反应冷淡,用者寥寥。在当时,能出入银行是良好资信、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妓女和赌徒才会怯于面对银行柜台的人员,回避灯火明亮的大堂,在街角黑暗的掩盖中偷偷摸摸使用这种机器获取现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