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于对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学术表达,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承担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马克思告诫我们,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017年度学界对如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看待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问题、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呈现了学术界理当拥有的方法论自觉。
201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召开了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的年会。与会学者提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当从哲学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问题。应该说,这一观点颇有代表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会学者提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要特别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国经验的总结、中国道路的探索。与会学者还探讨了诸如“如何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直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新境界”、“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互动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新发展”等理论问题,标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所达到的学术水准。
2017年度学术界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除了延续探讨以往的学术论题,如围绕塔克尔—伍德正义命题而对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深掘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意义、探究阿尔都塞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解读、深化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理论问题,等等,还开辟了“黑格尔与马克思”、“现象学与马克思”、“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等学术领域,标志着学术界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心态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研究毫无疑问有助于充分吸收当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不同程度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
2017年,最值得关注的是学术界进一步对于“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问题的反思。有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了人文底蕴和气质,马克思主义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和意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推动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为核心的文化觉醒的过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中国革命文化的炽热激情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创造,构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脊梁。针对时下社会出现的以尊孔读经方式复兴传统文化的问题,有论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需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但不应该以尊孔读经为文化复兴的轴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百年的历史证明,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走出困境。需要关注的是,文化复兴包括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两个不可分的方面。我们既不能数典忘祖,但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要分清继承与复古的界限,特别是在以什么理论和方法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上绝不能迷失方向。毛泽东当年道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忘这一“初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中之重,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思想智慧。
从当下中国社会处境来看,从哲学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需要我们矢志不渝地推动三个问题的处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吸收当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应以哲学的方式努力切中、揭示、引领当下社会现实。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首过去,成绩辉煌;展望2018年,学术界依然需要砥砺前行。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认识规律,推进理论创新。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中国进入新时期的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亟待深入研讨的课题。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认识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道路及其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道路理论,中国发展经验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内在关联,等等,都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虽然历经风雨或曲折,但马克思主义自其问世时起,就成为无数人心向往之的思想领地。马克思发现了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构成现代社会体系之内容的资本与劳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立足于全球化的视野,挖掘马克思的思想,并根据当代生活境遇阐明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反复强调自己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这就要求人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破解现实变革中的问题。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不仅要探究“《资本论》的逻辑”,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当今世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在当代中国场景中解决中国问题,也就是解答世界性的难题。这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参与开掘人类文明新路的历史性机遇。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要面对近年来学界所探讨的重要话题,如现代性问题、全球化问题、生态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金融危机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问题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做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学术水平的理论创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