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启示

传承与创新: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启示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脚点还在于对于“人”自身的改变,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宣传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好玩上,否则就会丢掉文化教育的根本和宗旨,甚至走向复古,走向低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凸显出文化传统的传承重要性,更要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创新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既要彰显“现代性”,又要凸显“传统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追求,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成为民族的精神标识。只有秉持“文明传承”的理念,才能不断夯实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文化基础。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藏的人文精神,丰富人的精神格局,提升价值认同度,走向民族共同的文化与道德自觉。笔者认为,基于文化传承的理念,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创新方面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

在培育理念上,要坚持“文明视野”,突出整体性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中华文明的底色,体现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独特魅力,所谓“文明视野”,就是在充满文化自信的立场上,阐释好自身的文明传统,汲取不同文明的价值长处,既有文明的主体性,又有文化的开放性,追求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西方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积累了体现西方特色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主张在立足本位文明基础之上要积极融合其他文明精髓,以期融合中西文明的价值精粹。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本质上既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对西方文明的汲取,同时更是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构建新文化方面的文明眼光与文化胸怀。我们通过突出这样的“文明视野”,既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弘扬,也强调对人文精神和公民精神的当代继承。所谓“整体性设计”,就是基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立场,要重点将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体现当代价值意义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舆论、日常生活、制度保障、文明创建等诸多领域和方面,突出整体性的传承体系与发展体系。同时,我们要在舆论宣传、工作场域、制度建设等方面也要根据不同特点,突出分层次、分重点、分主题的整体设计。

在培育路径上,要融入“传统要素”,注重多形态教育。中华文明具有丰富的多形态特征,当前要特别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多形态要素以此培养核心价值观,关键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注重理念传承与要素挖掘,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遗址形态、文物形态、文献形态、艺术表演形态、技能技艺形态、节日形态、精神形态等都是当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形态,这些形态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同内涵。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前,在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中,特别要重点探索“经典”、“礼仪”、“技艺”、“节庆”、“家居”、“乡土”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化传统途径,找到传统形态切入当代生活的影响方式。如对于人文元典的整理和利用;如加大对国家重大礼仪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如要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和用语规范;如挖掘传统家规家训家书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通过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等等。通过这些文化路径的切入,让传统形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使传统形态真正得到活化,传统不再是古旧和灰尘,而是充满了现代朝气和阳光,真正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在培育方法上,要注重“润物无声”,形成具象化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要特别突出发挥环境熏陶、作品感人、精神育人的重要作用,避免单纯的口号化和过度的抽象化,要让公众在具象化的环境和产品中,在情景式的场景和景观下,在交互型的沟通和对话中去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学艺术、先进典型、人文景观等具象载体,“润物无声”地传递价值关怀,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核心价值的思想内涵。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影响深远,对人的价值观能产生正面引导的良好效果,而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象化的传递传统价值观要以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为主,以德性养成为宗旨,以审美教育为关键,因为他们关乎人的存在,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特征。为了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还要特别注重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优势,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时学习传统最好的方式恰恰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面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形成具象化的影响和体验式的熏陶,真切感受传统的生活文化,获得情感的认同和审美的熏陶。

在培育载体上,要凸显“以文化人”,强化人本化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脚点还在于对于“人”自身的改变,对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宣传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好玩上,否则就会丢掉文化教育的根本和宗旨,甚至走向复古,走向低俗。必须看到,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培育主要强调的是精神的传承,重在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因此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育载体,都要体现“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人文精神,不能为了传统而传统,只有形式没有精神。“只有振兴优秀传统文化,调动起积极层面,参与现代世道人心的重建,才真正可以调治国民中不尽如人意的文明教养的缺失。”要在项目设计、活动组织、环境营造等方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品牌的传统文化精品活动与有效载体。通过各具特色的教育载体,真正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艺感人、以势聚人,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浸润人心。

(作者为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