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政治学2017:反思、建构与新方法

中国比较政治学2017:反思、建构与新方法

作为政治科学的基础与核心学科,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在西方比较政治学科的影响下,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到发展,再到学术自觉的进程。回顾2017年度中国比较政治研究,不难发现,国内比较政治学者的本土化意识、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国内比较政治学者积极探求政治发展脉络和规律,尝试摆脱西方价值观念影响,进而使得中国比较政治研究产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反思”、“建构”与“新方法”三个关键词的阐述,即对于西方现行民主体制、政党政治和当下民粹主义浪潮的反思;对于本土政治范式、科学的政治评价体系的建构;对比较政治传统研究方法的深度探讨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探索性应用,梳理2017年中国比较政治研究的新进展、新方向和新变化。

反思:跌下神坛的西式民主

2016年末,有国内学者指出,相比几十年前“懵懂无知地观看世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比较政治学者提供了客观观察世界、研究世界的基础,同时政治学学科建设中中国学术话语的表达及中国学派正在国内呈现。回顾2017年中国比较政治研究,上述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2017年初,2016年美国大选产生的“特朗普现象”及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危机,引起了国内比较政治学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刻观察和全面剖析,许多国内学者认为,“特朗普现象”背后所折射的是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分离,而这一现象正是西方传统民主体制内部矛盾和悖论的一次爆发。由此,国内比较政治学者对被西方国家请上神坛的“西式民主”展开了深层次的反思。

通过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于西式民主范式、实现形式的思考尤为深刻。有观点认为,“体制内”民主化更为有效,其渐进性和有效性是当代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有观点认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主实现形式受限、金钱民主和权贵政治异化人民自治本质、政体失灵和政府低效侵蚀民主治理质量等原因,当代西方民主制度已经陷入了险象环生的境地,并且正在逐步走向空心化。

除了对于西式民主异化的思考,国内学者还对西式民主下政党政治和代议民主制的危机进行了讨论。有学者指出,近年来,西欧的政党政治加剧了社会分歧,而看似民主的选举制度下,是民众对政党轮替愈发不满的情绪。由此可见,西方传统民主体制下的政党政治,已经不足以支撑代议民主制度,已有的政党研究中提出的向群众党、全方位型政党、卡特尔政党的转型并不能为现实中的政党提供有效出路。在学术界从理论层面对选举民主进行系统反思的背景下,2017年有学者探讨了从边缘进入主流的抽签理论。通过关注世界各地愈加广泛地进行抽签实验的现象,提出作为西方探索民主新路径的尝试,抽签既是代议民主制框架内思考枯竭的体现,亦是值得关注的民主实现形式的新浪潮。

此外,国内比较政治学者还对政治现象下所涌动的民粹主义思潮进行了再认识。有学者发文分析了起始于21世纪初叶、席卷欧美的第四次民粹主义浪潮。21世纪初叶的全球化时代,因财富分配不均引发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了左翼民粹主义,同时,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改变所引发的民族矛盾、种族矛盾导致了右翼民粹主义。因此,第四波浪潮体现了左翼、右翼两极同时出现的特征。

从整体看,危机、困境与失衡正在成为西式民主框架下的主流态势。被西方国家请上神坛的西式民主理论,正在快速跌落。

建构:政治学理论的本土范式

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构建政治学理论的本土范式迫在眉睫。有研究从汉语释义出发,对西方政治学理论框架下的平等、公平和正义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再思考。其观点认为,这些概念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其内涵、表现和实践应与具体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条件相结合。

2017年,国内比较政治学者在本土理论建构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有学者从宏观视角出发,提出建构自主性中国社会科学,而这一逻辑的起点,正是中国崛起背景下从中国出发的世界政治体系的形成。也有学者在思考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时提出,在“中国时刻”来临之时,需要在霸权结构和世界政府之外,寻找一种全新的、超越雅尔塔体制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而这种新秩序的构建,必然也为本土政治理论框架提供了有效支撑。还有学者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发,在厘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区别的同时,讨论了中国民主建设的策略,并展望了在本土民主框架下政治建设的美好前景。

由于西方传统的“民族认同”、“制度认同”理论,无法为当代中国塑造、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国内比较政治学者更加趋向于构建一种更为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在这方面,有学者提出了“国家认同=(领土认同×制度认同)+(领土认同×民族认同)”的新型国家认同理论。另有学者刊文指出,当今中国国家认同的构建,既要审视国家认同构建的逻辑,也要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并在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探寻本土国家认同的逻辑基础。

在政治学理论本土范式实践方面,我国学术机构和学者也做出了有益尝试。2017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政治学理论的本土范式:新结构政治学的可能路径”学术研讨会上,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发布《国家治理指数2016年报告》,该报告提出的国家治理指数指标体系,旨在实现对全球各国治理状况较为公平、公正的评价。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讨论了“新结构政治学”的构成及可能路径。11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联合主办了“发展路径比较: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研讨会。12月,主题为“国家治理理论与现代国家建设”的201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论坛举办。这些会议、论坛均以新时代的发展为主题,立足中国,以全球视角展开深入探讨,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总而言之,这些成果与观点均体现了国内比较政治学者在突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建构政治学理论本土范式方面的努力和初步成果。

 

新方法:Python算法获得青睐

长期以来,比较政治学科重视对于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2017年,随着比较政治学者对于传统方法的再探究和新方法的融入,比较政治学科的研究方法呈现推陈出新的新景象。

有文章提出,新方法的到来,既向传统的学科分野及其方法论范式提出挑战,又为新学科的发展及范式突破准备了基础条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政治研究在数据驱动和算法驱动下,“实验—理论—验证”的范式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此外,由于计算机思维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其实际应用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的情况,这就需要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使得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完美融入到比较政治学科的研究中去。

具体看来,Python算法以其获取、分析、展现数据的优势,获得了比较政治学者的青睐。该方法可与比较政治学科传统的QCA方法结合,从而可能在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为政治学研究者带来深刻而丰富的洞见。

通过梳理2017年比较政治研究“反思”、“建构”与“新方法”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发现,这些特征的出现,体现了在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国内学者自主意识不断显现,逐步走向理论自信,并尝试构建本土范式的努力。以此为基础,笔者相信,在2018年的新起点上,中国比较政治研究将进一步走向本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并可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