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治史:清华史学的传统

社会科学治史:清华史学的传统

中国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博大精深,弘扬优秀的史学传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史学传统不断发展、完善,从司马迁到司马光,再到章学诚,在内容、体例、方法诸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到了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与其他大学相比,清华大学对历史学的看法到底有何不同?最大不同就是蒋廷黻先生提倡的社会科学治史的方法,他把这种全新的方法贯彻到教学与科研过程之中。其中有两个具体的做法,一是强调历史系学生必须兼修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课程,以便进行跨学科研究;二是在历史学领域内,要求读西洋史,认为既要了解西方史学的观点和长处,又要了解西方历史发展的实情。

清华历史系在蒋廷黻“社会科学治史”理念的影响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史学人才。1934年5月,一批青年学人在北京成立了“史学研究会”,主要发起人为吴晗和汤象龙,成员有夏鼐、罗尔纲等,多数人都有在清华学习的经历,因此又被称为“清华史学研究会”。“史学研究会”并非有师承关系或研究实体作为支撑,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的治学取向。以社会经济史为研究重心,援引社会科学方法进行史学研究,倾向于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反对理论脱离历史实际和从理论到理论。他们成功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重新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发表了大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成果,成为当时“社会科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科学派”中的清华学人,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学术流派,他们具有鲜明的治学特点。第一,紧跟国际前沿,倡导中西会通。他们主张用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问题,但又不完全否定、批判过往的历史研究方法,怀有浓厚的民族本位情怀。第二,尊重材料事实,不教条不盲从。他们承认各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有其各自的局限,在史学研究中秉持“训诂治史”的底线,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第三,重视统计方法,开展计量史学研究。梁方仲、汤象龙、吴承明等学人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四,强烈的现实关怀,炽热的爱国情感。清华学人怀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注重历史问题与现实环境、国家需要的结合。汤象龙对于鸦片战争经济原因的分析、蒋廷黻将政治学理论引入中外关系的研究等学术成果,体现了清华学人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结合的治学特点。

而今,清华史学又继承了“社会科学治史”的优良传统。目前最具特点的,是李伯重教授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他关于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引领了国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趋势,而且把清华“社会科学治史”的传统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