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李峻:远见卓识和务实精神的高度统一

【2017-04】李峻:远见卓识和务实精神的高度统一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基于如此共识,在同样精通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同样推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样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同样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的基础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守和创新,是主动自觉的,又是丰富充沛的,体现了远见卓识和务实精神高度统一的战略风范。

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破解治国理政的突出问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任务、时代主题构成这一时代所产生的思想体系的时代背景。一个理论能够说服人的奥秘,就在于拥有把握时代脉动而特有的前瞻性。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时代发展大势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始终长于对世界大势的洞察和把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毛泽东同志自投身中国革命之日起,就致力于研究中国实际,关注世界局势。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时代的认识,与当时时代现实基本上是相符的。由此所采取的战略和策略与时代条件也基本契合,民主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认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的,他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认为:“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 他晚年时,已经敏锐地看到时代特征的重大变化,并作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为我们分析和洞察世界大势,作出了宝贵的智慧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集中表现为“四个历史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和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他强调,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 ,如果我们对世界发展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

始终能够清醒认识国家发展方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设定的国家战略目标。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其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其突出特点,就是我国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集中表现为“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前进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这些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

始终拥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破解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力。 1919年,青年毛泽东发表《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了当时71项、144个问题。他正是在发现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觉醒,最终在“种种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后来,他进一步强调:“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他为所属时代的问题作过深刻思考并为解决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延安时期与黄炎培先生著名的“窑洞对”,就是在探索解决我们党执政后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后,毛泽东同志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意识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改革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有治理方式不相适应、法治不彰的现实问题,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问题,坦诚提出问题,深入研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应用毛泽东同志的问题导向观,让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终指向科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恪守实事求是,夯实治国理政的认识论基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时差别很大,但始终不变的是革命和建设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也是认识路线,代表了人们或政党在根本认识问题上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而复杂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并执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重视和强调党对思想路线的恪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症结大都还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上,在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问题上。194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理论”,另一种是“经验论”。他认为这两个都不对,因此提出了“实践论”,把理论和实际辩证统一起来。“唯理论”和“经验论”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我们党曾经批判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地位、作用和重大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准的定位。他郑重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仍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有担当、言必行、行必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治国理政夯实了坚实的思想和认识论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成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典范。

重视和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站稳人民立场。一个政治命题只有捕捉到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把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理论体系里,并成为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才能满足一个国家的真正需要,并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阶级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毛泽东执政思想的实质与核心。在毛泽东同志那里,无论对执政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定,将密切联系群众视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还是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倾听人民呼声、掌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指出:“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应,都是脱离群众的。”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人民的愿望和需求,正确认识历史前进主体动力的高超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情怀与认知同毛泽东同志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他清醒地认识到,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仅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千多字的讲话中,他就19次提到了人民,并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他的“人民目标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实事求是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形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学风。为了打造这样的话语体系,毛泽东同志与当时的“洋八股”“党八股”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他要求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突出表现了文风朴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谈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谈及坚定道路自信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谈及锲而不舍地继续推进改革时,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些话语,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时,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有这些表达,视角新颖,眼光独特,境界深远,既高瞻远瞩、胸襟宽广,又见微知著,折射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芒。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纵览中国近现代史,自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号召起,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都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是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了探索这样一条“复兴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战略思想,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注的重大命题,也是贯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主线;同时,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全部内容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一直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核心命题。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毛泽东治国思想的逻辑起点。1956年,毛泽东同志应南斯拉夫客人的请求,回答中国的前途问题时说:“对于中国的前途,就是搞社会主义。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时光。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惟一的出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战略问题。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道理所在。

中国梦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价值追求、奋斗目标,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中华儿女更加清晰地把握好我们事业发展的主题和全局,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毛泽东治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逻辑起点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贯穿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则形象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喻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书写的“一篇大文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始终坚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九十多年”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而不是从淡化推翻旧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就、淡化毛泽东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价值上去理解。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二是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揭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艰巨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三是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蕴含着重塑民族自信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掌握话语权和警惕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内涵。

善于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治理国家和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系统性。

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牵“牛鼻子”,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统筹兼顾思想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不要四面出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抓全局比喻为“弹钢琴”,指出在全面安排、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利益调节、主次关系和上下关系等方面都要统筹兼顾,都要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的统筹兼顾思想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所面对的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如何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问题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发展矛盾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四个全面”既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期建成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昌盛、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从而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强调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关键,以实现全面小康,从而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所以,其战略思路与方法论意义与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并举”的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由于历史背景和实践要求、实践条件都有巨大的历史进步,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广度与深度,也都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它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也进一步突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是对“两个大局”态势、“五位一体”建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举措的统筹、全面与重点的统筹、当前与长远的统筹,也是实践目标与主体的统筹,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战略和方法论的继续推进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总结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党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与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路是一致的,都认为中国社会发展只能靠党的正确领导,如不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党就难以肩负起历史重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此,他们都主张先从思想根源上加强党建,都认为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民主集中制,都主张把党风建设作为加强党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我们党即将执掌全国政权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执政党建设方针,为保持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在我们党面临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而管党治党又一度出现了失之于“宽、松、软”,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新特点紧扣党建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法治精神提出了依照党章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正能量。当然,一代领导人有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使命。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曾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新形势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在继续,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卷、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