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看齐意识”的由来与实质

【2017-05】“看齐意识”的由来与实质

在2015年12月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强化看齐意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他再次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和经验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在新的形势下,重提“看齐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齐意识”的历史由来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看齐”概念的应该是毛泽东同志。早在1942年3月《关于整顿三风》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采取这样的态度,号召所有的人向积极分子看齐。”之后,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在党的七大口头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一个军队,要有统一纪律,要听号令:立正,稍息,向左看,向右看,开步走,瞄准放。……党这个军队也是一样,没有统一纪律,没有民主集中制,没有民主或者没有集中都不行。”显然,毛泽东同志是把“看齐”作为党的一项政治原则提出来,以确保全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始终持有统一行动的能力。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当时革命队伍之所以出现“不整齐”的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小资产阶级的广大”;二是“长期被分割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是“思想教育的缺乏”。前两个是客观因素,这是由于“一个地方的革命党、革命军队起来打敌人,就很自然地形成各个集团、各个山头”;后一个是主观因素,这是可以通过党内斗争和思想教育来纠正和克服的。毛泽东同志主张用民主的方式,通过党内的思想教育,“说服同志们去掉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打通同志间的思想,提倡同志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以实现全党大团结”。他说:“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那是写文章的辞藻。我们这回说,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家庭是有斗争的,新家庭里的斗争,是用民主来解决的。”毛泽东同志不仅阐明“看齐”的重要性,而且还指出解决“不整齐”的办法,这为保证党的七大顺利召开,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统一起来,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并在抗战胜利后实现新的伟大历史转折,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打破旧世界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建设新世界的执政党。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反对派性,把毛泽东同志树立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提倡毛泽东同志的“看齐”思想,同党内的派性和分散主义作坚决斗争。1999年1月,在第十五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不论什么人,不管其职位高低,都不允许搞独断专行,或者拒绝组织的调遣和监督,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由此可见,“看齐意识”不仅是继毛泽东同志之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始终坚持的一项政治原则,也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反对和克服分散主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一个重要法宝。

“看齐意识”的主旨要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重提“看齐意识”,其实质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看齐”的基准是党中央,确切地说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基于党所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而作出的战略判断。这个新方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二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三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它决定了全党只有不断增强“看齐意识”,时刻警醒、及时纠偏,才能坚定向党的奋斗目标迈进。“看齐意识”所体现的是新形势下党中央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宏观思路和价值取向。

“看齐”是对“和而不同”的理性认知。“看齐”不等于取消差异,不等于极端刻板的同一和单一,它以整体性为价值取向,强调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协调融合、和谐统一。“看齐意识”主要有两层涵义。首先,承认事物是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不能只有“同”没有“异”。古人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表明不同、差别是统一的前提,这样的“齐”才能存在并且持久。而如果强求千篇一律,万事万物就会停滞不前。所谓“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此,在党的七大的口头报告中,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没有党员的个性,哪里有党性?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质。”“谁要抹煞各种不同的个性是不行的。抹煞各种差别,结果就会取消统一,抹煞特殊性也就没有统一性。”其次,有差异的事物可以在互补和互济中达到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在承认“不齐”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因求“齐”而产生“同而不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差异”中求“统一”,努力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这一点对于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为重要。

“看齐”是对“民主集中”的目标追求。首先,“看齐”体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这是“看齐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看齐”蕴含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也是“看齐意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还一再强调要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的重要性。他说:“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看齐”是“四个意识”的最终落脚点。在2015年12月提出“看齐意识”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意识”的问题。他指出:“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在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他再次强调: “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政治上的明白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理解和把握“看齐意识”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看齐意识”是“四个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立场”的意识,“大局意识”是管“整体”的意识,“核心意识”是管“方向”的意识,而“看齐意识”则是管“目标”的意识。其次,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脚在“看齐”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全面”,“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全方位向党中央看齐,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二是“必须具体”,“不能光口头讲讲,要落实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三是“必须坚定”,“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是新形势下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