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努力,是为北京2022

一切努力,是为北京2022

摘要:每天,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李竟远都要认真进行总结。他认为,在平昌实习,重要的不是完成工作流程,而是通过工作,熟悉工作程序,了解赞助商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积累更多的经验。

李竟远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初见他,高高的个子,饱满的精神头儿,一看就是个阳光大男孩。

2017年,他从北京市体育局来到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负责赞助销售工作。此次,作为北京冬奥组委派遣到平昌冬奥会的顶岗实习人员,他负责赞助商接待工作,这一工作与他的本职工作匹配度很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轻车熟路。要知道,奥运会赞助商的接待工作与平常的市场开发工作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李竟远说。

就工作而言,按照规范,接待工作没什么难度,可是要用心去做,那就不一样了。举个例子说吧,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当天,李竟远负责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阿里巴巴集团的接待。正当进入开幕式现场的观众人流最大时,阿里巴巴集团的车到了。未曾想到,他们的两辆车在半路分开了。因为需要统一入场,这一意外就使得原本简单的接待工作变得复杂起来。李竟远考虑到平昌天寒地冻的天气,迅速把第一拨儿客人安顿在一个较暖和的地方,转身又钻进人群,去寻找第二拨儿客人。这样前前后后折腾了四五十分钟,直到看见客人们都坐到了各自的坐席上,李竟远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为了预防类似的意外发生,开幕式之前,李竟远所在的团队已经根据开幕式入场式可能出现的多种状况做了预案,包括设计车辆与人员流线图等各项周密规划。他甚至还专门与阿里巴巴先期抵达的工作人员一起,把路线实地走了好几遍。像上述状况中的应急措施,就在他们的预案之中。

李竟远是个有心人。前不久,他与团队里的韩方经理陪着赞助商去雪场考察。行程紧张,没有时间和条件进餐,只好自备一些食品带上。由于天气寒冷,放在大巴车下面行李舱里的食物一会儿就凉了。韩方经理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妥,客人们也不会抱怨。而且按照工作安排,这也无可厚非。但这个细节被李竟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客人们下车开始考察后,他返回大巴,把水和食物放到车厢内,“车上没有加热设备,不过放在车厢内缓一缓总会相对好些。”李竟远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说:“等到北京冬奥会时,再遇到这样的事,我就知道该怎么准备了。”

在平昌的顶岗实习,让李竟远收获的确很大。“有时,真希望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不过,他与他的团队成员们配合得非常好,迄今为止这种“问题机会”还很少碰到。

每天,完成一天的工作后,李竟远都要认真进行总结。他认为,在平昌实习,重要的不是完成工作流程,而是通过工作,熟悉工作程序,了解赞助商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积累更多的经验。他说:“很多经验,不经过实战是无法体验到的。在平昌的实战是最好的机会。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把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和北京冬奥会赛时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