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侯隽:东京国际化大都市的演进过程

【2017-09】侯隽:东京国际化大都市的演进过程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众多领域的枢纽中心,是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三大世界级城市,其国际化城市发展进程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伴随着日本经济重建的步伐,东京的城市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经济的腾飞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东京国际化程度取得了重大突破,逐渐成为外界所认可的国际化大都市。上世纪80年代后,东京开始追求成为世界城市。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京克服困难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性城市的地位。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2013年东京再次取得夏季奥运会举办权,东京在此节点又提出了“世界第一的都市——东京”的更高目标。作为亚洲城市建设的典范,东京在不断迈向国际化都市的进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城市化大力发展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与评价标准

国际化大都市是指具有卓越的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实力,并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意味着无论是从硬件基础还是软环境来说都是一流的。从国际大都市的概念上来看,国际大都市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具有强大的经济能力,在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且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文环境等方面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就东京自身来说,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依托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并构建了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同世界密切的联系,成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

东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

一是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化都市起步阶段。明治维新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东京只是当时日本的政治与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在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的经济地位逐渐上升,发展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京快速成为日本的经济中心,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生产和资本集中化,日本也逐渐形成了诸如三菱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的扩张需要来自政府的政治资源的支持,同时也代表着垄断资本政权的利益,东京作为政治中心自然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迁入,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人口得以快速增长,城区面积也不断得以扩展。这一时期在东京城市发展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如1927年上野至浅草间开通首条地铁,1931年羽田机场建成,1935年东京常住人口达到了636万,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1940年更是达到了战前人口的峰值735万。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东京已经成为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另一中心为大阪),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与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东京的国际化城市之路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是战后至上世纪70年代国际化大都市基础夯实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因战争原因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生产严重倒退,人口锐减,到1945年时人口为349万,只及1940年人口峰值时的一半。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恢复与高速发展,东京因战争而遭中断的国际化进程又重新开启,并且伴随着日本逐渐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进程,至上世纪70年代东京跻身于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经济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东京在地区及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国际化基础。1947年,东京开始实行23区制,奠定了东京都的基本行政区划基础,为东京的发展建立了框架基础。这一时期,东京迅速实现经济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主要有以下因素: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给予大力扶植,处于占领下的日本集中国家财力与资源全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东京政治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了吸盘效应,众多企业与金融机构迁入东京,以获取更多政治层面的支持。先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所带来的战时需求,有力地刺激了日本生产能力的提高。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提出“贸易立国”战略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异常活跃,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对外大量的金融业务往来与大量的贸易盈余随之而来,使得东京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不断上升。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东京国际化进程,加强了东京的国际知名度,通过东京国际社会了解到了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的吸盘效应也使得东京的人口快速增长,至1975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1167万人。

三是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升级与完善阶段。东京在奠定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对城市自身定位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东京着力从文化、科技、国际沟通能力、宜居性等方面,不断完善自身,并在国际化都市基础上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将东京定位为世界城市。上世纪80年代,东京提出要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世界主要城市所应具有的城市功能,提出在文化、政治、国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1982年发表“东京都长期计划”,上世纪90年代提出“我的东京都计划”,都展现出了要将东京国际化推向更高层次的决心。此间,日本资本迅猛地走向世界,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依托自身经济地位,东京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管理中心之一,大大增强了自身国际沟通能力,成为经济、科技、创新、金融等领域的中枢之一。这一时期,日本着力提升东京国际服务与沟通能力,举办了世界大城市首脑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与众多世界主要大都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总之,这一时期东京以城市国际化为主导思想,不断增强东京的城市软实力,强化国际社会对于东京的认知,增强东京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感。

四是逆势而上,世界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迎来泡沫经济时代。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便开始出现了土地与股票价格飞涨的“经济泡沫”现象,且经济泡沫化越来越严重,伴随经济泡沫破裂而产生的经济衰退,对于东京的世界城市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税收锐减、财政危机加深、人口不断减少外流等困难接踵而至。

泡沫经济破裂后,东京都开始审视以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不足。一方面改变过去过度依赖国家行政力量与资源支撑推进国际化的做法,重视从城市自身出发,提升城市内在的竞争力,认真面对多年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所产生的积攒已久的“城市病”问题,在城市宜居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全球经济要素的流动不断加快,主要世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吸引国际人口的数量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开放程度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东京认识到了自身在城市宜居性、法律与制度等层面存在着的一些短板,不断进行完善。分别于1994年、2006年先后制定了《东京都国际化政策推进大纲》与《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城市战略规划,使得东京世界城市地位再塑,并进一步得到巩固。

五是打造全球第一世界城市阶段。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东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除此之外,东京还面临着少子化、人口下降、日本国家整体竞争力相对下降等诸多因素挑战。东京对于未来十年作出了清晰的规划,提出了“世界第一的都市——东京”的更高目标,2011年12月公布了东京2020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20年的东京—跨越大震灾,引导日本的再生》,确立了环境、防灾、交通、能源、高龄、经济、社会、体育等八大目标和十二个重点工程。新规划描绘下的东京,将成为具有超强抗灾能力、高效自给的能源分散型低碳社会、超强国际竞争力、产业魅力和城市魅力兼备、发展轨迹独特的城市等特点的世界第一城市。

东京国际化进程中的发展经验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东京可以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国际化道路。截至2015年底,东京都已成为拥有3800万人口、经济总量7590亿美元、轨道交通2300多公里的全球特大型城市,并且成功克服了多数全球大城市因城市化而产生的“城市病”,宜居程度在全球特大城市中也首屈一指。作为比肩纽约、伦敦的世界城市,东京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金融等领域发挥着枢纽的重要作用,东京的发展经验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国际化的前提。战后东京百废待兴,自战后“东京复兴计划”起,在此后70年左右的时间里,东京大概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长远规划。每次规划的制定都要经过详细的论证与讨论,并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正与完善。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计划间的衔接与可持续性,又做到了灵活性与可操作性,避免因计划实施过程中情况变化而带来的目标偏差问题,形成了东京城市规划进程中所特有的可持续、灵活包容且多层次的规划特色。1946年制定了第一个远景规划——《战后复兴计划》。为实施复兴计划,东京先后制定了四次《首都圈建设规划》,这四次大的规划在东京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基本上奠定了现今东京城市发展面貌和格局,塑造了东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形态。东京都在历次的规划实施中城市化范围不断拓展、功能逐渐完备、布局趋于更加合理,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多核多心”城市格局,既有效克服了因城市扩张而产生的“大城市病”问题,又促进了东京圈的整体扩张与发展。针对一些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更为细致的发展计划,比如针对上世纪60年代城市化过程逐渐产生的公害与污染问题,东京制定了《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逐渐克服了城市扩张所产生的环境问题。1982年制定《东京都长期规划》。第二次远景规划确立后,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我的东京都计划》,确立了东京1991~2000年期间的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巩固推进东京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1994年东京编制了《东京都国际化政策推进大纲》。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东京会在现有规划基础上不断完善修正城市规划,表现了多层次且具有灵活性的规划特点。第三次远景规划产生于2011年大地震和2020年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东京在2006年制定的《10年后的东京—东京将改变》规划基础上进行了完善,重新编制了《创造未来—东京都长期愿景》。第三次规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东京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根据情况的变化,规划的目标和重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新规划以致力于承办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及残奥会、着力提高东京的防灾能力、强化能源自给、营造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等为重点,旨在实现东京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第一城市。

二是经济上的成功是国际化的基础。经济能力是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依托的重要基础,软硬环境的营造都依赖于强大的财力支撑。同时,从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来看,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首先要在世界经济上能够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成为对区域及全球有着重要核心作用的经济体,从这一点来说,东京世界经济中心之一的称谓名副其实。截至2015年底,东京GDP达7590亿美元,全球城市排名居首。全日本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东京,各大银行或总行或主要分行都设在东京,并且有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和东京股票交易所。

东京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全球经济影响力,一方面得益于东京自身的基础,同时也得益于日本国家的扶持。战前关西的大阪与东京并立为日本的经济中心,战后东京作为日本经济中心的地位是逐渐恢复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由于东京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贸易方面存在区位优势,同时作为政治中心,日本政府有意引导企业向首都地区集聚,确立以重化工业为优先发展方向,东京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得到加强,因朝鲜战争而产生的“特需经济”也向首都圈倾斜,有力地促进了东京的经济繁荣。作为政治中心,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东京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企业本能向其聚拢,政府在一些诸如银行和金融系统等关键行业和领域掌握大量股份,增强了东京在金融等领域的权重和影响力。上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施行“贸易立国战略”,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渐积累获取了大量外汇,金融储备的增加,为东京在全球的金融地位提升打下了基础,从而提升了东京在国际金融和相关事务中的地位。东京在产业布局的设计上也较为科学,在金融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东京,一直保有着较强的生产能力,避免了东京的产业空心化,保持了相对强大的生产能力。

三是紧贴日本国家整体战略需求是国际化重要保障。一定程度上来说,战后东京的国际化轨迹是日本不断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东京的国际化进程寓于日本社会转型与发展进程之中,时刻以国家战略导向为需求,依托国家获得了国际化最根本的保障。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东京,同其他世界城市一样依托政治优势,吸附了大量资源集聚至东京,凭借强大的国家机器,历次规划主动向国家战略需求靠拢。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大力引导发展重化工业,对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东京适时在传统的京滨、京叶工业带大力发展工业,既促进了经济生产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城市化逐渐向外围的扩张,也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聚集东京。上世纪70年代后,经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经济大国地位逐渐得以巩固,日本自身不满足于仅仅作为经济大国的现状,进而寻求将经济上的影响力转化为国家影响力,强调日本要做全方位大国,寻求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参与主导国际事务。东京再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导方针,于1981年发布了《首都改造构想草案》,提出要将东京打造成为代表日本的世界主要城市,肩负起更重要的国际性任务,在推动世界协调发展及文化进步,推动人类和平及平等方面作出贡献,使东京成为与国际中心城市相称的大城市。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即将到来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也充分体现了东京城市规划与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对接的一面。经历过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恢复,日本急于向国际社会展示日本复兴成果,1964年东京奥运会便成为日本向外界展现自身风采的窗口,大大地促进了东京的国际影响力,在东京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指导东京城市的重要规划——《2020年的东京》,就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与2011年大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制定的。为了重振日本经济,安倍晋三二次执政后推出了“安倍经济学”,东京奥运会也成为其重振日本经济的重要一环,希望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让国际社会了解灾后日本的复兴成果,另一方面也通过奥运会促进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为承办202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计划投入300亿美元,是“安倍经济学”所谓的“三支箭”之一的政府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通过再次承办奥运会,做到了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对接。

四是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基础设施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重要保障与前提,是维持城市有效运转的重要物质载体,国际上诸多的大城市都面临着因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东京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克服了城市化所产生的负面问题。最能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莫过于交通和城区的规划布局。交通是城市人员与物资流动的动脉,规划布局体现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东京都市圈面积为13400平方公里,人口3800多万,如此大范围且庞大人口的流动,全都归功于东京发达的轨道交通系统,地上地下的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共计2300多公里,每日运送3000多万人次,占全部载客量的86%以上,有效地克服了交通拥堵现象,同时也避免了因拥堵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东京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之处在于其路网的规划设计合理,建成了“放射+环”状交通格局,基本延伸至东京都圈各个角落,形成了地上与地下立体换乘、交错纵横的路网格局,路网长度与密集程度居全球各城市首位。交通将整个东京都圈连为一个整体,极大地促进了东京城市化的扩展进程。东京自身十分注重开发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以轨道交通为中心规划城市布局,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最大程度挖掘利用了轨道交通的外溢效应。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形成了今天的诸如发挥重要商业与娱乐作用的新宿、池袋等城市副中心,上野浅草等文化旅游中心,并依托交通沿线形成了诸多卫星城与工业带。这些不同的功能区和卫星城,既促进了东京的城市化进程,又有效地疏解了人口,使得城市经济格局分布更加合理均衡,促进了东京的整体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城市宜居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籍人口,目前居住在东京的外籍人口有40多万,庞大的外籍人口数量也是东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晓.安倍经济学与中日经济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姚士谋.国际化大都市——东京考察[J].城市问题,1995(2).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