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书单 (3)

汪曾祺的书单 (3)

摘要:读书是暗功夫,是为一个人插上“隐形的翅膀”。写作更是受阅读的影响。汪先生专门写读书的文章并不多,大概只有《开卷有益》《读廉价书》《谈读杂书》《书到用时》等数篇。从中可以看出他大致的阅读史及对读书的态度,主张随性读书、读杂书等。

民间文艺类

汪曾祺先生笔下汪洋恣肆的杂家气象,除了他博采杂书的原因,还有民间文艺的浸润。当然这源于他独特的经历。1950年代他在《说说唱唱》《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做编辑,还因组稿等事宜到各地采风收集民歌,这让他有机会接触阅读大量的民间文艺作品。“语言文化的来源,一个是中国的古典作品,还有一个是民间文化,民歌、民间故事,特别是民歌。因为我编了几年民间文学,我大概读了上万首民歌,我很佩服,我觉得中国民间文学真是一个宝库。”(《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他曾说过:“敦煌变文、《云谣集杂曲子》、打枣杆、挂枝儿、吴歌,乃至《白雪遗音》等等,是野菜。因为它新鲜。”(见《四方食事·野菜》)这是汪先生对民间文艺的态度。

正因有着这样的渊源,汪先生对民间文艺造诣很深。早在50年代就写过《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发表于《民间文学》1956年10月号。“文革”之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不是小说,而是有关甘肃民歌的论文《“花儿”的格律》,还写过《读民歌札记》《我与民间文学》等。他说过:“我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读一点民歌和民间故事,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小说家的。”(见《两栖杂述》)这么强调民间文艺,实在是他的“现身说法”。

汪先生和戏曲的缘分也深,年少时学唱青衣,上大学唱过昆曲, 60年代以后开始在北京京剧团做编剧,一做二十多年直至离休。这些经历都让他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戏种。而戏曲也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汪先生在编剧上颇有建树,不仅创作了诸如《一匹布》《裘盛戎》《一捧雪》《大劈棺》等文学性极强的剧本,还写了不少戏曲方面的理论文章,被徐城北誉为“一脚梨园一脚文坛”。他自己也认为戏曲对其文学创作有着较大影响,有人说他的小说有“音乐感”,他认为这与会唱几句京剧、昆曲,写过几个京剧剧本都有关系。

(作者:段春娟,系山东财经大学副编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