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修身之学,勿陷入虚无主义

历史是修身之学,勿陷入虚无主义

摘要:公共历史的推广,就是为一般的阅读爱好者提供指导,因此权威媒体更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为普通读者、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提供信度可靠、导向正确的历史知识。

历史对中国社会一直充当着修身养性、价值信仰的作用,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仍然不断。如何通过重新强调中国传统治史之道,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成为了重要课题。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以下为采访实录。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阅读历史,希望从历史中得到有益的人生给养,但是阅读历史还需要读信史,研究历史则更需要严谨的态度。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无限接近真相,激励自己臻于至善

因为观察视角的不同,对历史事件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看法。认识历史真相,一定要用相对充分的历史史料,通过相互比较证明历史假设;用足够的想象力,去体会各种各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情景中的内心状态。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无限接近历史真相。

历史确实有真相,但历史学是主观的。这一点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中国一直有读史修身的传统,宋朝吕祖谦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历史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我们敬畏历史记录,强调“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的本土宗教一直不发达,佛教来了激活了道教;即便在近代基督教大范围传入中国,中国知识人对种宗教的信仰仍然远远低于对历史的信仰,中国人修身养性、持守信仰,约束自己行为的还是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史学和历史在中国人的认知范畴中,充当了信仰的功能。通过读史修身养性是自孔子以来,中国知识人所确定的一个大的原则。

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于用正确的人生态度提升人生境界

目前大家习惯于从网上获取知识,打开网络总还是会有所收获,因为开卷有益。但是网络传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虽然历史有确定的真相,但历史学具有复杂性,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当下,很多历史影视剧、历史评说都对历史进行了很大的改编,普通的历史爱好者需要在更多接触历史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识目前历史作品的艺术性,认识历史题材中的创造性。因此普通读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还是要端正自身对历史的认知态度。

过去,像范文澜、刘大年、张海鹏等前辈,对近代史上的一系列人物形成了广为认可的主流近代史叙事,对近代史形成了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历史虚无主义是对这一主流历史叙事的背离,也是对主流价值观、世界观的背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强调用主流历史叙事解读历史,用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要求自己。

网络历史爱好者应该更多地在权威学术网站、期刊,像光明日报历史版块、人民日报的历史版块等,获取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大多已经经过了较严格的批判,因此更值得信赖。再如像三大战役、渡江侦察记等重大历史题材,都是在尽量地还原历史,对历史爱好者的阅读就比较有益,也比较容易。

公共历史的推广,就是为一般的阅读爱好者提供指导,因此权威媒体更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职责,为普通读者、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提供信度可靠、导向正确的历史知识。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