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周建设: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

我们同时想到,教育智能化的环境如何治理?我们请教了美国的专家,专门探讨了教育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因为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做,其实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模式。所以,我们要进行广泛地调研、设计、探索。

如果说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要做出一定成效,那就必须体现出一些特征。我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传统课堂向智能课堂转化,这是教学方向问题。第二,人才质量必须由经验质量向科学质量转化。我请教过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我说,您是国家名师,凭您的精力一年能带多学生?他说,充其量30个学生。有些中学生的家长为了求名师,应该说费尽心力,无非是求这位有经验的老师给小孩上课。这种情况未来应该要发生转变。第三,硬件搭台向软件唱戏转变。我们中国搞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只是一个基础,真正发挥作用还得注入智能化软件。第四,校长干什么呢?校长应该由消费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2018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一个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校长论坛,我问一位校长:你们学校去年考上清华、北大的有56位,你为什么非得用某一个出版社的教材?你为什么不能自己出来写一点东西呢?你们这么多名校校长为什么不创造一点知识呢?我认为这方面会发生转化。第五,老师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习转化。我自己在村里做一个小试验,叫做智能教育基地。纳米黑板,送过去的时候老师们很高兴。但有一位老师说,周老师,我们一方面高兴,一方面紧张,是不是我们没有事干了?我说,没有那么危险。我今年回村里三趟了,29号还要去一趟,我想把这个村作为一个智能教育的试验区,炒菜先自己吃一吃,尝尝它的味道怎么样,然后我再告诉大家这个菜是不是好吃。如果厨师不行,就先在隔壁喝茶吧,让我的厨师来做菜。第六,训练手段是归一导学向个体适配转化。一份卷子做到底,一份作业做千遍,这是不行的。谁来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第七,定性评价向数据测算转化。这几个特征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标志。

怎么去做智能教育?我认为,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叫作教育智能化。我们做了一些具体的事情。比方说,我们现在想推进百校示范建设工程,教育部称为百区千校万课示范行动,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教育智能化。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发力点是我要关注的东西。我觉得有四大方面:第一,弄清楚人的能力素养是什么,也就是弄清楚什么是人才质量;第二,知道人才质量以后,才去给他配置知识;第三,知道哪些知识应该配置的时候,才给予教育方式方法的探讨,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第四,精准计算教育的内容,给予学生科学推送,这是核心。我们现在做的探索就是在做这些。

我的这个基地是北京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联合授予的,做了一些具体事情,我这里稍微点一下。精准计算是五个方面:算知识、算学科、算情感、算思维类型、算能力潜质,算完以后,进行配送知识。目前,我们做了一些产品。比方,我们做了智能教育系统,语文的系统能够改作文,英语作文现在已经改了4亿多篇了,高校基本上在用了;中文作文有三个系统,智能化地解决批改负担。这里提一个问题,怎样让机器比人改得好,这都是一些技术问题了,在座的一些专家可以给予指导。这个问题,2017年在日本的一个国际会议上得过最佳论文奖,也申报了三个专利,这是真的产品,能用的。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