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

摘要:党的十九大之所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正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对新时代“三农”政策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把握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新的20字总要求,从“产业兴旺”切入,以“生活富裕”结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农业兴、百业旺,乡村才会有活力。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适应农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宜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二是坚持融合发展。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村产业体系全面振兴。三是坚持效率优先。今天的农业处于一个高度开放的环境。我们能不能抵御住外国农产品的冲击,关键要看我们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解决农业效率问题,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条腿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长期以来,这个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现阶段,农民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发展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吸引城市消费者,也要求有整洁的村容村貌、优美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居住条件。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必须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和主攻点,尽快改变许多地方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五句话、20字总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唯一没有变化的一句。形式上的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上的长期停滞,在有些方面实际上还有倒退。新的历史时期,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在乡村治理理念上的深刻变化。治理更多地强调“法治”,管理更多地强调“人治”;治理强调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配合和协调作用,管理主要强调政府的作用。乡村治理是不是有效,一方面要看这个体系是否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看这个体系是否充分考虑了农村的实际和特点,是否充分考虑了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影响。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为31.2%,即将跨越联合国划分的30%—40%的相对富裕标准,进入20%—30%的富足标准。这表明,即便按国际标准,把“生活富裕”作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一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实现“生活富裕”,最重要的是要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现有增收渠道潜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大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支持,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新收入二次分配机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