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通讯工具实现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通讯工具实现跨越发展

摘要:“大哥大”一经问世,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当时一部“大哥大”在兰州售价上万余元,但购买需要提前预约,手拿大哥大、腰别传呼机,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走在兰州的街头,引来路人艳羡的目光。

改革开放初期,前来甘肃投资的外商在看到名片上印着四位数的电话号码时,曾拂袖而归。而今,名片上四位数的电话号码、传真号、传呼号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手机号、邮箱、QQ(腾讯社交软件)号码以及微信二维码等。一张小小的名片见证了通讯工具的变迁,也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在,市民即时通讯高效便捷,一个表情包发去对方即能会意。但在40年前,人们远距离的沟通交流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回望40年来通讯技术的发展,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再到重量级的大哥大,哔哔作响的传呼机到风靡一时的小灵通,各领风骚数几年,通讯工具的大变革,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实现飞速发展和跨越式变迁。近日记者走访通讯行业业内专家,听他们谈通讯工具的变迁。

  80年代最担心收到家里的电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从前慢》记录着过往的时光,书信往来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最常用的通讯工具是信件,每每收到一封家书,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迫不及待拆开信件的兴奋,在字里行间触摸温情。

市民杨正泉对记者回忆说,至今还珍藏着与亲友们的往来书信,有时拿出来看一看,触动很深。上世纪80年代跟亲朋好友通讯,贴个8分钱的邮票就能寄到很远的地方,把信寄出,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期待着尽快得到回音。距离远的,一个多星期才能收到回信。

信件是寻常百姓与亲友远距离情感交流的最主要工具,在最为紧急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到邮电局拍电报,而电报按字收费,所以力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字将意思表达完整。

“那时市民最着急的就是接到电报,怕家里出啥事。”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仲肇伟回忆说,当时电报0.03元/字,电报的业务需求量很大。

资料记载,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甘肃电报业务进入持续上升阶段,1992年公众电报560万份。自1993年起,全省公众电报业务呈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全年降至100万份以下。随着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甘肃公众电报业务的需求量大幅下降。2001年,甘肃各地(市、州)电信分公司取消了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标志着传统电报业务逐步淡出百姓的生活。

  90年代固定电话安装“万人空巷”

1978年,全省电话用户3万户,人口普及率仅为0.15部/百人。中国电信甘肃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仲肇伟感慨地说,上世纪80年代打电话,市话0.23元/分钟,长途1.8元/分钟。他跟远在丹东的同学通个电话,在电信局营业厅里排队,不料竟足足等了7个多小时,而通话时长不足两分钟,此次打电话经历让他记忆犹深。

1987年兰州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引爆了消费市场,大大激发了市场需求,兰州固定电话的安装迎来大发展时期,固定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一时间市民蜂拥而至,出现万人空巷、排队买电话的场面。市民汤先生回忆说,他清晰地记得,家里安装的第一部固定电话仅初装费就3400元,相当于父母近一年的工资。但即便如此,排队安装固定电话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

这从1993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就可以看出当年买电话的盛况:当5月17日兰州市电信局要召开电话预订会的消息,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在兰州市民之间互相传递之时,人们喜形于色,开始“托门路、找熟人、写条子”。有些用户干脆在16日晚上搬上行军床和折叠椅在电信局门口排队,或者花几十元钱雇人排队,领取一张“通行证”——城关区电话预订顺序号。

面对不断涌来的固定电话消费浪潮,1988年至1994年,6年时间兰州市进行了6次电话号码升位,而且一次比一次量大、面广,进一步提高综合通讯能力。1988年城关区部分电话从5位升到6位,1994年兰州市电信局电话号码全部升为7位。

随着固定电话的迅速推广,公用电话亭的建设也加快了布局。数据显示,1991年,兰州市全市公用电话只有223部,1995年初,兰州市区已设立160多个公用电话亭,商店、宾馆、民航、交通等各行各业设立的代办电话已达1300余部。

 1992年“大哥大”在兰州面世

固定电话安装如火如荼,移动电话又悄然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市面上第一代移动通讯工具,寻呼机、“大哥大”曾是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产品,1992年9月,甘肃省开通运行模拟移动通讯网,号称现代电话通讯之王的“大哥大”首次在兰州面世。

“大哥大”一经问世,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当时一部“大哥大”在兰州售价上万余元,但购买需要提前预约,手拿大哥大、腰别传呼机,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走在兰州的街头,引来路人艳羡的目光。

“大哥大”体型像砖头一样笨重,作为第一代移动电话,信号不稳定,通话质量差,声音不够清晰。“当年街头常常会见到使用‘大哥大’的人对着手机喊话。”汤先生说,“大哥大”信号不好,资费又贵,一分钟一两块钱,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人人想得到的新宠,因为移动电话大大提高了人们之间交往的效率。

“大哥大”非当时的万元户买得起,而小灵通的出现满足了普通百姓的需求。2000年,小灵通正式进入甘肃市场,一场全省范围内的小灵通发展大会战轰轰烈烈地开始。

“2003年10月18日,小灵通迎来第一百万用户。”仲肇伟对记者说,市民移动业务需求非常旺盛,小灵通业务开办3年以来,甘肃电信年均净增用户60多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占将近一半。

此后光景不长,更加方便的黑白屏手机纷纷登陆市场,引来市场一片追捧。数据显示,2003年底,我省固定电话拥有量达到402.3万户,普及率为15.9部/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增至274.2万户,普及率达到10.57部/百人。就是说,当时每10个甘肃人当中就有超过一个人有了移动电话。

  第五代通讯技术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甘肃的通讯行业步入移动互联网的崭新时代,人们的通讯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是语音通话,更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交流和交互。从2G(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到4G(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一步步走来,移动互联网一路高歌,蓬勃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甘肃电话用户2853.2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526.4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744.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96.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部/百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569.4万户,增长24.7%,其中移动宽带用户1993.0万户,增长19.6%;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1099.9万个,增长16.4%。移动宽带普及率76.4部/百人,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22.1部/百人。

谈到通讯工具的变迁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仲肇伟深有感触,他说,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兰州市民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第二,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现如今,市民足不出户即可通晓天下;借助通讯网络技术在家即可购买到合意的商品;借助高清视频等通讯手段,可以和地球另一端的亲人面对面地交谈;还可以进入网络游戏,体验那里的惊险与浪漫……

“现代的智能交通、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的集合,从电子政务到民生工程,信息通讯技术改变了城市百姓的衣食住行习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智能化的综合网络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仲肇伟对记者说,数字化的生产工具与消费终端广泛应用,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终端所包围的社会中。信息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们已经无法离开电话、手机、电视、互联网。

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把地球“缩小”成了一个“村”,而3G无线上网、可视电话、无线局域网、4G……这一连串的通讯技术名词却又把“地球村”变得更宽广、更快捷。而伴随新型智能终端加速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蓬勃发展,连接服务的内涵正在从人与人通讯,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万物互联的5G时代指日可期。(记者 马艳玲)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