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

从故宫走出来的自然博物馆

摘要:暑假逛逛北京自然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是件乐事。这座60多年前从故宫走出来的博物馆,用珍贵的生物标本、自然展览、科普课堂增强了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开拓了公众了解自然和历史的视野。

暑假逛逛北京自然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是件乐事。这座60多年前从故宫走出来的博物馆,用珍贵的生物标本、自然展览、科普课堂增强了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开拓了公众了解自然和历史的视野。

1

在向科学进军号角声中兴建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首先整顿的就是当时勉强维持的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随后,筹建一批新博物馆的决议被提上日程。

1951年3月,经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组建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次月,“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由著名古生物学家裴文中担任主任。与此同时,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文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并从各地抽调业务与行政人才。

如此大手笔的行动,是为了建立一座“中央自然博物馆”,填补全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使公众有一个自然科普基地和科研基地。差不多同一时期,北京天文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相继筹建和诞生。

1954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的首个展览《全国矿产资源展》便是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中央自然博物馆在天桥动工兴建。这个中央三层两翼两层的大楼东邻天坛,西对天桥剧场,共8000多平方米,内设14个陈列室和保管室、美工室、讲演厅等。(1956年12月4日《北京日报》1版,《中央自然博物馆在天桥兴建》)

1959年1月,中央自然博物馆对外开放,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为庆祝此事,邮电部还专门发行了特种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原先的工作人员和存放在故宫的展品也全部迁了过来。

3年后,这座备受重视的博物馆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由古生物学家杨钟健任馆长,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此时,博物馆已陆续开辟了古生物、动物、植物、植被4个陈列室,全部展陈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陈列标本共5000多种。(1962年3月1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建馆》)

199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被评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08年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

青少年学习生物的第二课堂

上世纪60年代,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就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那些古老的化石像支奇妙的画笔,给参观者绘出一幅生命发展的历史长卷。(1961年6月28日《北京日报》2版,《漫游在五万年前的世界上——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参观记》)

北京市许多学校把这里当作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馆方也积极配合各学校生物课程的直观教学。据1965年7月15日本报报道,两个月时间里,该馆先后接待了140所中学35000多人次的学生。

在科学的热潮中,本报也成为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阵地。读者马小辰写信询问:“报上刊登过不少发现古代生物化石的报道。这当然是很有趣味的事。不过,我不明白,研究这些东西,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此,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以近千字的篇幅在本报刊文作了详细回复,其中提到:“研究恐龙和其他生物化石,不仅有趣,而且很有意义……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的生物,通过生物死后变成的化石可以了解古代的地理、气候等自然面貌,成为沧海桑田的见证人。研究化石,还可以证明,生物是进化来的,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新的例证……”(1965年8月20日《北京日报》3版,《研究恐龙有什么用?》)

那个年代,自然科学知识的大众普及程度远不如今天,但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博物馆总是认真作答。这类科普文章也长期占据着本报的重要版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