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争端的回顾与启示

中美经贸争端的回顾与启示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对外经贸争端中,美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历时百年之久,跨越新中国建立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而且,美国挑起对华贸易争端浪潮,通常都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和外交战略变动紧密相关。

一、《购银法案》两败俱伤

中国近现代史上遭遇的历次经贸争端,论对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创巨痛深者,莫过于美国政府1934年制订实施的《购银法案》。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硕果仅存的银本位大国,这部要求美国政府持续高价收购白银的法案引发了中国白银流失狂潮和全面通货紧缩,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所谓“黄金十年”,终结了中国自明代以来沿用近四百年的银本位制度,摧毁了当时中国的财政金融体系,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市场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做了铺垫。与此同时,该法案也没能起到其倡导者所声称的“保护美国白银生产部门”的作用;大规模向美国武装走私白银,攫取美国持续高价收购白银暴利的日本军阀,成为最大受益者。

从当时美国整个经济外交战略来看,《购银法案》是美国国会1930年5月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发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一举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引爆以加征关税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贸易战,45个国家为此提高关税以报复美国。但由于白银持续流入中国这个唯一银本位大国,当时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口岸城市得以在世界性通货紧缩浪潮中享受着通货膨胀驱动下的增长。而《购银法案》却敲响了这一“繁荣”的丧钟,把中国东南沿海口岸城市彻底拖入1929年以来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的深渊。

二、1979—1983年纺织品争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战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在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没有旨在争夺中国内部市场的贸易战,因为进口是按照计划执行的;而现实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普遍遭受控制主流国际市场的西方国家种种贸易禁运、制裁措施,其出口贸易并不发达,基本上也很少遭遇旨在争夺国际市场的贸易战。日益常见的贸易战是改革开放后发生的,而揭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战大幕的也正是美国。

1979年7月,中美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建立正常经贸关系;当年,美国便单方面宣布对中国7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1983年,中美两国就走到了贸易战的地步:由于美方在纺织品贸易协定谈判中要求降低中国大陆的配额年增长率,中方理所当然不愿单方面让步,美国在谈判破裂后单方面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配额,中国则宣布减少或终止购买美国棉花、化纤和大豆。尽管双方最终于1983年9月达成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定,但中美贸易摩擦的帷幕也就此全面拉开了。

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在开幕词中铿锵有力地说:“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由于彼时正值美国挑起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一步步迈向贸易战升级期间,鉴于对美贸易在当时中国外贸中的分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毫无疑问也包括美国主动寻衅挑起贸易战损害中国对外经贸利益。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大体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差距悬殊。以美元现价计算的名义GDP,在1980—1983年间,美国依次相当于中国的9.4倍、11.0倍、11.7倍和11.8倍。中国政府在这场贸易战中采取果断措施,最终赢得了比较合理的新纺织品贸易协定,为此后中国纺织业发展,为中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较好环境,更为今日应对美方强加的规模空前贸易战树立了典范。

三、“外贸奇迹”引来怀璧其罪

以1979—1983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战为开端,中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成为全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蝉联”全世界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目标国,迄今已有近30年之久。美国又是对中国发起贸易争端最频繁、最激烈、规模最大的国家,直至今年这场贸易战,一举将全球贸易史上双边贸易争端涉案贸易额纪录提高10倍以上。倘若特朗普如其所威胁的那样对中国全部对美出口都额外加征关税,这项历史纪录将提高百倍以上。即使成功应对解决了这场贸易战,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形形色色贸易战也不会断绝。

为什么?原因来自中美两个方面。在中国方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只要中国经济贸易成长业绩优良,贸易摩擦压力就注定如影随形,而且不一定仅仅来自西方国家。毕竟,在经济成长的“中国奇迹”中,“外贸奇迹”堪称最辉煌篇章。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仅有0.89%,而同年美国这项指标高达21.59%,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这项指标也有2.21%(作者注: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初步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外贸绝对规模大幅增长,外贸商品结构实现了工业制成品占比大幅度提升的优化,但由于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遭受西方阵营长期全面贸易禁运,“巴统”对华贸易禁运清单竟然是对苏联禁运清单的两倍,后来又被苏联东欧阵营如法炮制,加上国内体制因素,中国外贸总量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提高甚微,甚至有所下降。1978年中国全面启动改革开放以来,外贸增长速度持续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持续大幅度提升。

1981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突破1%而达到1.09%。到2015年,中国这项指标达到13.76%,为近代以来最高峰。2016年(13.09%)和2017年(12.77%),中国这项指标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然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尽管中国名义GDP总量与美国之间仍然存在近60%的差距,但货物贸易出口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长期保持这一地位。进一步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比重指标,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这一指标基本上相当于美国在二战之后和平年代鼎盛时期的水平。

正是基于中国外贸的上述成就和中国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贡献,中国被国际社会公认为近30年来经济全球化的一大贡献者和受益者。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取得这样的成就,为此遭受一些贸易战压力,也可理解。

四、贸易收支逆转改变美国贸易政策取向

在美国方面,贸易逆差等宏观经济失衡问题日益加剧,导致其与各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利益争端越发凸显,更进而加剧了美国这个守成大国对中国这个新兴大国的防范、遏制之心。

二战之后初期,顺差是美国货物贸易收支的常态。1968年之前,美国仅1959年一年出现过6.01亿美元的逆差,其余历年均为顺差。1968年和1969年,美国货物贸易分别逆差12.87亿美元、9.80亿美元,1970年顺差7.97亿美元,1971年逆差47.93亿美元,1972年货物贸易逆差翻番至96.63亿美元,逆差从此成为美国货物贸易收支的常态。1971—2017年间,美国除1975年一年顺差29.75亿美元之外,其余历年均为逆差,且总体趋势是逆差日益扩大——1974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10.41亿美元,1984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224亿美元,2006年达到迄今年度货物贸易逆差最高峰8921亿美元,2017年为8628亿美元。

贸易收支逆转改变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取向。无须否认,尽管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科”,但二战后初期美国确实充当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领头羊”,在此前60年里主导制定了75%以上的现行国际贸易规则,美国本国的关税率从大萧条时期的40%~50%降至平均4%左右。直到20世纪70年代前夕,美国政府贸易政策的基调始终是“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货物贸易逆差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成为常态,美国贸易政策发生了实质性转折,美国人将与日俱增的贸易逆差归咎于外国对美国货物和劳务采取了所谓“不正当竞争手法”,“公平贸易”的说辞开始徘徊在白宫和国会山上。

早在1978年1月19日,卡特总统就在他的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提出:“自由贸易也必须是公平的贸易。”1985年9月23日,里根总统在《贸易政策行动计划》中正式提出“自由和公平贸易”的概念,并组成以商务部长为首的贸易反击小组,规定其任务是查明和制止外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成为美国实践所谓“公平贸易”政策之滥觞。此后,美国国会相继通过《贸易与国际经济政策改良法案》(1986年)、《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进一步强化了美国贸易政策转向公平贸易的趋势。后冷战时代上台的克林顿政府更前所未有地把“经济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公开宣称:“经济增长前所未有地依赖开辟新的国外市场和扩大世界贸易量。因此,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坚持把进行公平贸易作为扩大贸易的国家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从而彻底完成了美国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向公平贸易的转变。美国历经小布什、奥巴马两位总统后,特朗普政府通过同时向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经济体贸易开战,将美国的公平贸易政策实践推向了新高峰,而且首次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经济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

所谓“公平贸易”政策,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美国市场开放度远远高于别国,别国借此一方面广泛运用倾销、出口补贴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挤占美国市场,另一方面筑起重重壁垒,将美国商品、服务和资本拒之门外,致使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其主旨是:一方面,调整国内经济产业,从根本上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致力于消除贸易伙伴“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或做法”,为美国商品、服务和资本打开有利可图的海外市场大门。“公平贸易”论的一些论点未必没有一点道理,问题是,在美国一贯的单边主义作风之下,别国的措施“公平”与否,完全由美国单方面认定,这就使得“公平贸易”政策更多时候沦为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大棒。

五、新阶段中美贸易战不仅仅是一起事件

不仅如此,由于山姆大叔是个守成大国,占据国际经济政治霸主地位已经70余年,因此必然格外警惕防范新兴大国挑战其霸主地位。

一般来说,守成大国遏制新兴大国的策略,首选制造内乱,其次离岸制衡,最终选择是硬实力对抗。其中,制造内乱包括三方面内容:诱导新兴大国内战;扶植亲美势力,开展“和平演变”;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制造内乱。离岸制衡策略包括政治军事冷战,如冷战期间美国在亚洲组织所谓“共产主义防波堤”,为此大力扶植日本、韩国和台湾;也包括冷战后的经济制衡,如近20年来西方经常唱空中国经济,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离岸制衡策略。硬实力对抗策略包括军事热战,也包括经济竞争,而经济竞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贸易战。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对新中国首先采取了硬实力对抗之热战策略,其结果是朝鲜、越南两场战争失败,中国则借此一举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积贫积弱、任人欺辱形象。硬实力对抗之热战策略失败之后,美国遏制中国策略重心转向离岸制衡之政治军事冷战,但结果是中国在贸易禁运中自主建成了基本完整工业体系,而且打破了外交封锁。当贸易和外交封锁策略失败,美国为了对付苏联转向与中国关系正常化时,美国对华政策中遏制的一面逐渐转向制造内乱策略,但最终失败。当前,美国遏制中国策略重心转向硬实力对抗之经济竞争策略,中美贸易争端频率加密,烈度上升,其来有自。正因为如此,中美贸易战不是一起事件,而是一个阶段。

在近二十年来的美国总统中,特朗普的政治基础最倚重美国实体经济部门,他最重视重建美国实体经济部门,期望通过贸易保护重建美国实体经济部门产业链。在对外谈判中,特朗普格外喜欢玩弄充斥着恫吓和威胁、企图一开始就把谈判对手推向悬崖边缘的“交易的艺术”,所以在中美贸易战中,第一个回合就搞出对500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大招,进而又威胁要对5000多亿美元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在以前的美国总统中是不可想象的。

六、结束语

贸易战本身不是好事,但又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另类证明。为维护和发展中美关系,避免贸易战,多年来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直到贸易战爆发前的最后一刻。既然某些事情不以我们的善良意愿为转移,那么合理的选择就是挺身迎战。历史证明,压力可以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中国的发展往往也是被压出来的。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性优势,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好自己的事,在这场贸易战中,我们终将迎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天。

(作者:梅新育,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