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2)

【2018-0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首都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2)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科学回答“怎样建设首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强调要处理好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他以解决北京集中表现的“大城市病”为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谋划战略部署,描绘了首都建设的路线图。

第一,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大城市病”问题的实质,提出“加强四个中心建设、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战略部署。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零乱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必然联系的慧眼,是引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指令。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这一方法,深刻分析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强调指出,从表面上看,北京的问题是人口过多带来的,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功能太多,城市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他告诫说:“如果仍是抱着老目标、守着老机制、继续走老路,不断招商引资、不断扩充城市功能,就挡不住人员趋之若鹜、房价持续上涨、交通也会越来越堵,水资源会更加短缺。”因此,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历史高度考虑功能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实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这一思想为首都北京正确处理“舍与得”“减与增”“疏解与提升”辩证关系,以功能调整优化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战略目标和思路。

第二,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提出“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的战略部署。系统思维是以整体考量实现驾驭全局的法宝,是以统筹协调实现协同推进的重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具有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他深刻指出,北京“单中心聚集”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是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原因,必须从城市群系统内来解决北京发展问题,建构“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优化空间布局带动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调整,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系统内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城市群系统内,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原则,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一核两翼”空间格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实现平原地区疏解承接、新城多点支撑、山区生态涵养的规划建设任务,形成北京市域范围内“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空间格局;在城市副中心范围内,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构建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这一思想为首都北京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布局,改变“蔓延式”城市发展模式提供了战略路径。

第三,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提出“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矛盾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定盘星”,是抓好重点兼顾均衡的“平衡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他深入分析首都北京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主要城市所固有的“虹吸效应”,以及北京“偏肥”、其他城市“偏瘦”的城市状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辩证统一,由疏解非首都功能破题,在协同发展处着墨,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之策。北京作为功能疏解地,要着力推动由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转型;天津、河北作为功能承接地,要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这一思想为京津冀三地通过重点突破、协同推进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了战略指引。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