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开封卷”

答好新时代改革开放“开封卷”

摘要:开封人逐渐认识了这样一个道理:经济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支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经济作支撑的文化是贫困的、难以为继的文化;没有文化作灵魂的经济是乏味没有活力、难以持续和提升的经济。

没有哪座城市能像开封一样,因为一篇新闻报道,使城市的名字和城市发展的轨迹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4年前的1994年2月28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开封何时能“开封”》为题,道出这样一个让开封人“汗颜”的事实:人称“郑汴洛”,曾以“豫老二”闻名的开封,在改革开放中落后了,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部排在全省后几位。这篇报道,揭开了当年轰动全国的开封思想“开封”的序幕。

1、要“开封”,就要找准突破口

——找准了,就不要左右摇摆;抓对了,就要一抓到底

开封之所以不“开封”,开封人曾找出这样三个原因:

黄河威胁,历史包袱,区域劣势。果真如此吗?

当年《经济日报》的文章振聋发聩,使开封人终于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思想保守,封闭自满,定难跟上时代脉动而囿于落后的孤岛。

就是从那时起,开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开封人民不断地思考如何“开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谋划跨越发展的宏大主题。

经过艰难寻找和细心提炼,开封决策者们终于达成共识:

开封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短板”是工业——要放开手脚,大力发展,让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要通过资源整合做实城市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提炼和发挥文化优势——要构建和拉长文化产业链条,使经济发展拥有精神素质和特色活力。

“当一个城市有文化内涵,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有内在品质,有经济实力,又宜居的时候,那个城市就是有竞争力的。”在开封市委书记侯红眼中,开封前景无限。未来已来,一个千年古都复兴的光荣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

改革开放四十年,开封一路走来——解决内生动力问题,做好工业支撑和文化引领,是建设实力开封的两大“法宝”。

16年前,开封市委首次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这16年当中,国内永煤、晋煤及平煤三大煤业集团在开封会合;奇瑞、恒大等国内著名企业入驻开封;高压阀门、新大新材、平原非标顺利上市……

“开封工业到上世纪90年代也就五六个行业,现在是10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8大产业集聚区勇挑大梁,‘工业大市’曙光初现。”开封市工信委主任李丹说。

过去让开封人“羞于启齿”的县域经济,现在已经实现了项目支撑、承接转移、链式发展、园区聚集,为开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结构日趋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2017年,开封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七成以上。

“越来越多的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前列,这种发展态势,我们至少已经保持了7年。”开封市统计局的杨文娣分析,“现在找开封位次,完全可以从上往下找了。”

2014年,开封市成为我省第一个三产比重超过二产的城市。“现在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已调整到主攻三产发展,但我们还不能因三次产业比例数字的好看而放慢工业的发展。工业对开封的支撑作用仍十分重要,仍要紧抓不放。只有以强大的二产作支撑,才能做成‘光鲜’的现代三产。”开封市发改委主任田广山坦言,“这就是实事求是。”

2、突破旧思维,转换新思路

——用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活动,转换成项目,文化力最终激发出经济永续发展的活力

八朝古都,北宋兴盛,“城摞城”奇观——历史的眷恋,使开封这片土地上积淀了灿烂和厚重的文化;

改革,改革,只有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钟声唤醒了开封;是思想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又焕发出活力。

开封人逐渐认识了这样一个道理:经济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支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经济作支撑的文化是贫困的、难以为继的文化;没有文化作灵魂的经济是乏味没有活力、难以持续和提升的经济。

近年来,开封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两篇大文章,下力气把开封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从旅游带动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再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提升战略的实施,使文化一步步变成开封发展的旗帜和先导。

首先是文化传承。经过筛选和提炼,开封以宋都文化为主打,用“一幅画”和“一本书”,打造文化开封。

开封,西北角,有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在这里,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1998年10月28日,作为开封市第一个由民营控股、政府参股的旅游企业,清明上河园正式运营;2011年,园区收入成为第四个进入河南“亿元俱乐部”的景区。与前三名云台山、龙门石窟、少林寺不同的是,清明上河园靠的是文化创意;2016年5月,“清园股份”亮相新三板,成为第一个上市的河南景区企业。

20年后,再看清明上河园开园的意义,不仅仅是股份制带给企业机制上的活力,更多的则是掀开了文化创意力推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

传承之后,更重要的是创新。创新,让开封文化产业新发展破题。

2011年,一个重大的机遇被开封牢牢抓住,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落户开封。园区怎么搞?开封市委明确提出:政策方面,只要不是中央和省里明令禁止的,都可根据需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开封以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一条宋城特色、优势互补的“文商旅”体验式产业链越拉越出彩。

一批“活化”的文化项目在开封呈“井喷”之势:百年老街书店街、鼓楼街、马道街民国建筑经过修葺,焕然一新,成为集旅游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复建工程,使我国最早的鼓楼重新“站”了起来;大型室内歌舞剧《千回大宋》亮相“开封人的待客厅”小宋城,再现东京梦华……

从“开封文化”到“文化开封”,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古城澎湃涌动的强大文化创新力:文化项目上一个,“活”一个,“火”一片。

2017年5月1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开封恒大童世界举行开工仪式。投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这一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无疑对于加快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打造“中国创意旅游文化中心”的步伐具有引领意义。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让“宋都文化”成为开封的符号和名片,更使开封拥有了良好的经济结构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在由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河南省18个省辖市经济实力指标排名中,开封市“经济结构竞争力”排名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郑州。

20年前三个制约开封发展的“障碍”,已经在开封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中“灰飞烟灭”了:

“黄河威胁”随着黄河岁岁安澜而被开封人导演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上悬河黄河景观生态旅游区;“历史包袱”变成了全国唯一的以一座古城为依托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劣势”已在郑汴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复存在。

3、推动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发展的自信来自开封大开放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进取意识

2006年1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12年郑汴一体化“融城”“融合”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开封走向复兴的“快速路”。

郑汴一体化战略实施后,中原经济区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机遇,接踵而至。

面对这些重大机遇,开封应答:稳中求快,建设工业强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意味着开封要用较短的时间,超越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难度可想而知。

“发展的自信来自开封大开放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进取意识,它必将推动开封大发展,实现大跨越。”长期为开封发展战略谋划的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分析。

在开封,人们在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同时,又找到了另一引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

2015年5月,开封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文化+”理念。不仅是“文化+节会”“文化+旅游”,越来越多的开封制造,越来越多的开封工业“符号”,农业“品牌”正在这场从“有”到“优”的“文化+”大变革中,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故事。

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

现在,在开封,每一天就有150多家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书写着开封营商环境传奇的是开封市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努力中,实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再到“二十二证合一”“三十五证合一”,开封以工商商事制度改革为代表的“放管服”改革一直领跑全国。

“我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不断推出制度创新、简政放权新举措,降低制度成本,释放政策红利,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让市场活力更大释放。”开封市市长高建军表示。

机遇稍纵即逝。

2017年4月,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简称开封片区)正式挂牌运行,八朝古都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

根据开封片区功能定位,开封要在引领新型文化产业方面敞开大门,让开封和中原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让精彩的国际艺术在这里汇集;要吸引优秀文创资源的集聚,实现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

开封片区挂牌一年多来,近3000家以创意设计、文化传媒、文化金融、艺术品交易为主业的服务业企业进驻开封片区。

“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2017年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封调研时对开封跨越发展寄予厚望、给出良方。

近几年,开封有这样一个“惯例”,到一定阶段,都会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标杆”城市,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将别人的好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仅过去一个月内,开封市委、市政府就去了绍兴、宁波和徐州,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进行学习考察。

经过多年的思想“开封”,开封的干部群众心里明白:要想发展好,必须跳出开封看开封,在创新中不断突破自我;要想不停步,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可以年年有,自满自足、封闭保守的毛病可再也不能有。

这是一幕“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时代大戏;

这是一部充满文化自信、引领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大作;

时代出卷,人民阅卷——答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开封卷”,开封永远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记者 童浩麟)

改革者说“一朵花”与“一座城”共绽放

我是一名老园艺工作者,40年来,我见证了改革开放让开封菊花美丽绽放的全过程。

1982年菊花成为开封市市花,并决定1983年举办首届开封菊花节会;2000年开封菊花节会升级为省级节会;2013年开封菊花节会由省级节会跨入国家级节会。

开封菊花节会已成功举办了35届,35年来三次跳跃式发展让开封菊花轰动国内外,菊花节会成为开封一张亮丽的名片:

第一次是在1989年杭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上,开封菊花一举夺魁,1990年中国菊花研究会在开封成立,让开封菊花在全国都有了影响;第二次是在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菊花专项比赛中,开封菊花获奖总数、大奖总数、金奖总数、银奖总数4项第一,开封菊花誉满全球;第三次是2010年开封荣获“中国菊花名城”称号。

伴随着改革开放,菊花成为开封的象征,“一朵花”与“一座城”的故事也融进了开封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宏大叙事当中。

从1983年至今,菊花深刻影响了开封的发展格局和历史走向,不仅成就了一个国内著名的节会品牌,而且“长”成了一条药用、食用、饮用的菊花产业链,“立”出了一个重要的招商引资平台。

改革开放,让开封菊花绽放得越发灿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