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摘要: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凝聚天下人心;延安,又像一座火红的熔炉,传播革命火种。每一块根据地,都是一个“延安”的缩影,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最终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奠基礼。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回延安》,曾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啊延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延安颂》,曾唱响大江南北,传遍座座军营。

如今,一部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的热播,再次打开人们记忆的闸门,让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这座历史古城、革命圣地,吸引亿万国人虔诚的目光,点燃共产党人奋进的激情。

延安,1935年中共中央在这里落脚,1948年解放大军从这里出发。这期间,这座不到3000人的陕北小城,经历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期间,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变迁?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回望延安》从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开篇,全景展示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如何锤炼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集体,如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如何探索出一套管党治党的基本经验,如何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担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执政规律的深入探索。然而,很多时候,经验与规律看似普通平常,过程却往往艰难异常,甚至超乎寻常。

当时的延安,日伪军疯狂扫荡,国民党经济封锁,边区军民“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也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斯诺在书中说,“陕北是我在中国见到的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贫瘠的土地可能长不好庄稼,但却能长出金子。”延安,物质极度匮乏,但“金子”却无处不在:毛泽东思想这个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生产奇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血肉联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也许,鲜明的对比更有说服力。《回望延安》中,“镰刀锤头”与“青天白日”多次同框出现。接待陈嘉庚一顿饭,毛泽东花了1块8角钱,蒋介石开支800大洋;对待两个“理财人”的贪腐行为,共产党处死肖玉壁,国民党袒护孔祥熙;对于两个“杀人犯”的处置,延安处决黄克功,南京放纵张灵甫。一正一反,立见高下。

“那是一个奋发的时代,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一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凝聚天下人心;延安,又像一座火红的熔炉,传播革命火种。每一块根据地,都是一个“延安”的缩影,让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最终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奠基礼。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仍在继续。《回望延安》让我们看到,无论起始多么地简,无论道路多么曲折,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精神与作风,将直接影响与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有理想、有信仰、有希望,永远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不懈追求。这也是为什么艰难困苦没有挡住成千上万向往的脚步,“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0多名知识青年到来,真可谓“万众瞩目清凉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人心向背,始终是历史兴衰的深刻答案。也因为如此,延安步履维艰仍然赢得了四面八方高度的赞誉,摄影家吴印咸称之为“理想所在”,作家丁玲的答案是“这是乐园”,陈嘉庚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斯诺盛赞这是“东方魔力”“兴国之光”,正所谓“狂流一柱在延安”。

三年前,习主席重回延安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全党全军,要不断接受“延安精神”的洗礼。延安精神过去是凝聚人心、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今天更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力量支撑。我们回望延安,不是漫不经心地回忆,也不是漫无目的地回顾,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思想的淬炼、作风的检视。

至今,延安中央大礼堂上方,仍然悬挂着这样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汲取力量、砥砺前行,我们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省军区)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