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满梦想的乡村

种满梦想的乡村

我总认为,家乡是最美的。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到过许多乡村。但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汉冢。这里一望无际的原野,清澈的河流,林立的楼房,让我流连。这里蕴含的文化底蕴,这里淳朴的乡风,这里的风物人事,让我怀念。汉冢,不论时光如何变换,总有一些温暖和感动在怀;不论岁月有多少沧桑,那些相伴的风雨,从未走远;不论我是否陪伴,散落在时光深处的那缕芳香,依然缭绕。

400531745_wx

 

尽管,家乡并不富裕,曾经承载过我苦难的记忆,但我对家乡的爱,依然如故。是的,家乡清澈见底的小河,留下过我的笑声;家乡的大片浓密的甘蔗林里,有我甜蜜的回忆;铺满野花的山间小路,留下过我跋涉的足迹;肥沃的黄土地,带给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踩着汉冢的土地,我一天天的长大。在我的印象中,家乡很少有人走出这片土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依然填不饱肚子,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贫困。让乡亲失去了对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曾经,在我的家乡,几乎每家都养着一头牛,养牛是帮助犁地、播种、驼运粮食等比较粗重的农活。牛,是乡村人的命根子。我家也养过牛,父亲对牛,百般呵护,视若儿女。在父亲的眼中,牛就是家庭的一员。父亲常说,人吃饱了,牛更得吃饱,吃饱了才有劲干活。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喂牛的时候,蹲在牛槽的旁边抽烟,牛反刍的咀嚼声,在父亲听来,一定是一曲动听的歌声。

我的父亲,一生与庄稼有着解不开的缘分。黄牛拉着耕犁,一遍遍把土地粉碎。再拉上种麦的耧,把希望播在田地上。从播种、生长、灌溉、松土,父亲从没远离过土地庄稼。庄稼成熟季节,父亲就套上牛车,一车车拉回去。满满的马车上,载着的是父亲母亲辛勤劳作的成果,载着的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食粮。

我的母亲,她一生都在汉冢这个地方度过,她甚至不知道这里以外的地方。她对这里的乡亲,充满感恩,对这里的大地、风物,充满敬畏。每年麦熟时节,她割的第一把麦子,会放在条机(农村供奉神仙的桌子)上敬神,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后来,我离开了汉冢。可又从未远离过,常常于梦中,梦到那片绿色的麦田,母亲那停留在麦穗上的眼神。父亲对土地、庄稼、黄牛的热爱,父亲犁地、运费、播种、收割的身影,都渐渐幻化成一幅画,烙在我的心中。父亲、母亲、黄牛和犁耙,是那个时代家乡的贫困生活缩影,定格在汉冢的某一天,也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岁月匆匆,恍然已是三十多年。现在的汉冢,非常漂亮。处处一派新农村美丽的景象。乡间小道,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村庄,已不是原来的村庄,过去的草房、瓦房变成了现在的平房、楼房,焕然一新。我们的家,也经历了从草房到瓦房,从瓦房到楼房的变迁。周末,我都会驱车回到汉冢,走走家乡的柏油小路,喝喝家乡的甘甜水,看看连片青青的麦苗,感受一下家乡的变化。

纵横交织的乡间公路,像一条条镶嵌在乡村大地上的玉带,把村庄一个个连接起来,轿车、摩托车、电车、自行车在水泥路上行驶,奔逸绝尘。昔日的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历史。乡村公路,一头连着乡亲们淳朴的感情,一头连着在外游子们的心。 

村子里,道路两旁的装上了新能源路灯,到了晚上,照的村子里亮堂堂的。村子的文化广场里,跳广场舞的、扭秧歌的、下棋的、打牌的,好不热闹。我常在想,爷爷奶奶辈年轻的时候,适逢战乱,吃不饱穿不暖,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父亲母亲的这一代,虽然解决了温饱,也能吃上肉,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现在的农村,不仅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也大幅度提高。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进步。

曾经,父老乡亲们都希望走出乡村,有一份安逸的工作,端着铁饭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而如今,许许多多走出村庄的年轻人,像当初带着梦想走进城市时一样,又带着梦想回归乡村,把理想与希望寄托在乡村。村里王家小娃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里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村里创业。他承包了村里的百余亩土地,搞有机林果种植。优良的品种,丰硕的果实,吸引着城里的人,他的水果供不应求。王小娃他爹坐在果园子门口守园子,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长满皱纹的脸,像朵舒展开的大菊花。

也许,在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应酬,城市里的快节奏生活,让他们感到疲惫。于是他们思念乡村,想有一个清静的院落,房前栽瓜,房后种豆的简单生活。更多的年轻人,他们看到了乡村的未来,把梦种在乡村的黄土地上。

我常想,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家乡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写出家乡四十年来的惊人的变化。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彩色,点染出新农村绚丽的风景。如果我是歌唱家,我会唱一曲《家乡美》。

我也常想,等我渐渐老去的时候,我要回到汉冢,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房前屋后种上一垄一垄的蔬菜和连片的鲜花,养上一些鸡鸭。等到鲜花盛开的时节,我就坐在花丛中,看着满院乱跑的鸡鸭,给我的后人们讲讲中国改革开放后家乡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905/1016025.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