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生 兴民德 得民心

重民生 兴民德 得民心

——感悟《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则则典故的引出,从重民生、兴民德、得民心三个角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聚焦央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500258679_wx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处处彰显着“仁者爱人”思想。从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逐渐历练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需要内外兼修,从平“语”近人中以“仁”为“人”。

夯实“重民生”的基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为治理国家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它突显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论是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还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脱贫攻坚战,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的首要地位。我们需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利民为本”的“爱人”之心,落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的利民措施,为新时代的发展夯实“仁政”的基石。

对标“兴民德”的发展。“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意为对标自身,有不足的地方,积极向他人学习,有过错的地方,要积极改正,旨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现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要承担大国的的责任,也要肩负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而兴民德显得尤为重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发展,总离不开教民与德。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意在说明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对标当下,深刻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核心价值观所彰显的“德”之力不可小觑,它体现的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小学生的“16字”,我们更应看到兴民德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

回归“得民心”的初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为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旨在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隋炀帝时期快节奏、高频率、高速度的战争和劳役和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事”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再一次领会得民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以此为切点,重在强调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需吸吮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起的这些文化养分,牢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以“仁”为“人,在前行的道路上,斩荆劈浪,勇往直前。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1010/1020144.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大桥现代产业园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