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梁祝的传说

【2018-10】梁祝的传说

我国民间有四大爱情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和梁祝。梁祝传说即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也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女扮男装求学

从前有个祝家,是远近闻名的殷实大户,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取名英台。英台十分聪颖,自幼过目成诵。祝父十分高兴,便亲自指导女儿读书。长到十三四岁时,英台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与向往。

这一天,她忍不住问父亲:“爹爹,为何哥哥可以出门读书,我却只能待在家里?整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真是好生憋闷!”父亲笑笑答道:“那是因为我的英台是个女儿家,要是和男子一样抛头露面,以后怎么嫁得出去?”英台听了不服气:“可是我想出门读书。若是打扮成男子模样,别人肯定认不出来。”父亲拗不过她的再三请求,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嫂子担心英台在外做出有辱门风的事情。英台从院中采下一朵牡丹插入瓶中,说道:“爹爹,女儿此去一定洁身自爱,绝不会做出辱没门风的事情。若我说了谎,这朵牡丹明日就会枯萎。”嫂子为了阻止英台,半夜偷偷将滚开的水倒入花瓶中,可次日牡丹非但没有枯萎,反而开得更加鲜艳了。嫂子暗暗心惊,料想英台出门读书恐怕是天意,于是就不再阻止了。

这样,过了几日,祝英台就乔装打扮,顺利地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

这一日,祝英台到达草桥已是大汗淋漓。她感到腹内饥饿,便走进一座亭子坐下歇息,拿出干粮充饥。刚坐下半盏茶的工夫,亭子里又走进一位年轻书生。她要起身回避,转念想到自己已扮作男孩,就作了个揖说:“在下祝英台,小弟有礼了。”书生也回了个揖:“在下梁山伯,这厢还礼了。”二人互通了姓名、籍贯后,越聊越投机,最后发现此去求学竟是要投到同一位先生门下,于是有了相见恨晚之感。眼看日渐偏西,梁山伯说:“没想到你我竟如此投缘,若不嫌弃,咱们二人结拜为兄弟吧!”祝英台沉思片刻,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梁祝二人就在草桥撮土为香,结为金兰。梁山伯年长一岁,是兄长,祝英台是弟弟。结拜过后,山伯亲热地握住英台的手说:“贤弟,天色将晚,我们还是快点赶路吧。”英台第一次被异姓握住手,不禁又羞又惊,但只略定了定神,就泰然自若地跟上前去。

等二人赶到先生家时,已是掌灯时分。师娘见英台唇红齿白,语音清丽,觉察出她是个女子,但没有点破。师娘在床榻中央放了一碗水,谎称要考验二人就寝时是否心静,嘱咐他们千万不能将水碰洒,否则就不能留下读书。这碗水一放就是三年。三年之间,山伯英台以兄弟相称。他们同窗读书,同榻而眠,朝夕相处,耳鬓厮磨,但憨厚老实的山伯却从未发现英台是女儿身。师娘敬佩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勇气,考察了她与山伯并无私情,又见二人勤奋好学,于是默默替英台守住了这个秘密。

但祝英台身为女子,在学堂中起居的不便之处总要解决。她以自己体弱多病为理由,从来不像其他同窗一样去河边洗澡,而是烧水在房中沐浴。为了方便她出恭,师娘立了规矩,解手须轮流进去,一人在内,挂牌示意,谁坏了规矩就要受重责。学生们虽然不明所以,但也只能遵守。于是,祝英台虽然与大家生活在一起,却从未被怀疑过男儿身份。

英台知道是师娘在暗中帮助自己,心中十分感激,又无以报答,只能更加发奋读书。寒窗三载,梁祝二人读通了四书五经,下笔也能写出锦绣文章,先生对他们十分满意。

这一日,英台收到父亲写来的家书,寥寥数行,只说让她速速归家。英台以为家中发生了急事,就匆忙向先生、师娘请辞,连夜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家。

十八相送

梁山伯得知祝英台要回家去,心中十分不舍,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祝英台也是一夜未眠。第二天英台背起行囊离开,山伯执意要送,二人一路默默无语,只觉得世界一夕之间失去了所有的色彩,连山中的鸟鸣都显得格外悲伤。祝英台心中惆怅,她与梁山伯朝夕相处了三年,早就把他当作自己想要托付终身的人,而对方却只当自己是弟弟。如今离别在即,又该怎样将心中的情意告诉他呢?

恰巧路边一树繁花盛开,英台强颜欢笑,指着枝头的两只喜鹊对山伯说:“梁兄你看,一双喜鹊站在枝头,多么热闹啊。你说,这对喜鹊在报什么喜呢?”

山伯心中正因兄弟分离而备感失落,听到这一问,也强打精神笑道:“贤弟说得是,喜鹊成双自古就是喜庆之兆。想来喜鹊知道你要回家,是在恭喜你一路平安。”英台心中暗骂山伯心眼太实,走了几步,又看见一位樵夫背着一担柴,急匆匆往山下走。英台心念一转,又对山伯说道:“梁兄你看,干柴沉重,樵夫的脊背都被压弯了,他为何不休息一下再赶路呢?”山伯答道:“他家里大概还有妻儿等着干柴烧火做饭,心中牵挂,所以才不顾自己辛劳。”英台听了很高兴,指着山伯肩上的行囊笑问:“樵夫为妻儿担柴,梁兄又是为谁背的行囊呢?”山伯不解地挠了挠后脑勺:“这不是贤弟的行囊吗?你身子弱,行李又沉,为兄这才替你背。”说完就继续闷头走路了。英台心中好气又好笑,只能摇摇头,继续向前赶路。

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小山后,二人来到了一片池塘边。

初夏时节,荷花含苞待放,荷叶也泛着嫩绿,一对对鸳鸯徜徉在碧波间。英台笑着问山伯:“梁兄你看,莲叶尚未长成,鸳鸯都无处躲藏了。你说,它们在阳光下并肩嬉戏,不害羞吗?”山伯听了也笑言:“贤弟说笑了,鸳鸯对对成双,与这雏荷嫩叶相配,多美的景色呀!”英台脸色微红,低声问道:“梁兄,英台若是个女儿身,你可愿与我一同在这池塘里做一对鸳鸯?”山伯哈哈大笑,说:“贤弟愈发会说笑了,你明明是俊俏儿郎,怎么说自己是女子呢?”英台听后急得暗暗跺脚,正巧湖对面大摇大摆走来一只白鹅,她便悄声骂道:“真是一只呆头鹅!”

不知不觉走了十八里,转眼到了草桥地界。英台指着亭子对山伯说:“梁兄,你还记得我们初遇的地方吗?”山伯答道:“这怎么能忘?当年情景,此刻仍历历在目。”英台听后感慨万千,忍不住淌下泪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梁兄就送到此地吧。今日我有意做个媒,却不知梁兄能否应允?”山伯问道:“不知是谁家的千金?”“是我的双胞胎妹妹,不仅与我容貌相似,连性情也是一模一样的。”山伯奇道:“竟有此事?与贤弟一样品貌,那可真是太好了!”

于是,英台与山伯约定下月初一来祝家提亲,两人就依依不舍地在草桥别过了。

梁祝化蝶

祝英台回到家,原来父亲已经做主将她许配给了同乡有钱有势的马文才,之所以写家书催她回来,是因为马家将婚期定在了下个月初十。这消息对英台而言宛如晴空霹雳,她气愤地抗争道:“爹爹不能这样武断,你怎么也不问问女儿是否愿意?”祝父一拍桌子:“胡闹!儿女婚姻自古都是父母做主,送你出门读书,难道就学会了顶撞父母吗?”英台委屈得泪如雨下。嫂子在旁边劝道:“妹妹不用担心,马家是大户人家,姑爷也是一表人才,你嫁过去肯定不会吃亏!”英台哭喊着:“不管什么猪家马家,我死也不嫁!”祝父再宠爱女儿,也无法容忍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他厉声呵斥道:“放肆!这是为父已经决定的事,你就是死,我也要把尸首抬去马家!”说完就吩咐下人将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另一边,梁山伯回到书院后,因为思念英台而魂不守舍,师母看在眼里,悄悄对他说:“傻小子,你真的从未察觉到英台是个女儿家吗?”山伯听后大惊失色,再细想之前种种细节,茅塞顿开,欣喜若狂,恨不得插翅飞到祝家庄去。他日思夜想,好不容易挨到初一,一大早就赶去祝家提亲。可迎接他的却是英台已许配马家的噩耗。山伯只觉眼前一黑,跌跌撞撞回家后便一病不起,次日就一命呜呼了。死前他哀求父母将自己葬在英台出嫁的必经之路旁。

英台出嫁那天,花轿经过梁山伯墓时就再也走不动了。英台下轿前去祭拜。就在那一瞬间,天地震荡,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只听轰然一声巨响,坟墓竟从中裂开。英台留下一句:“梁兄,我来了!”便纵身跳进裂缝,坟墓在瞬间合拢,天地也恢复了静默。暴雨过后,一道彩虹横贯晴空,从坟前飞出一对彩蝶,翅膀上的纹路与梁山伯的衣袍、祝英台的罗裙一模一样。人们只见这对彩蝶嬉戏缠绵,在坟前绕了三圈,双双飞到远方去了。从此,梁祝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人人听后都会沉默唏嘘,感动良久。

梁祝传说的演变和意义

梁祝的传说最早可见于东晋的文献,最初的记载十分简单,到唐代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文字材料。明代之后,梁祝传说的相关记载逐渐增多,更是出现了小说、戏曲、唱本与民歌等多种形式,情节也愈发丰满。

直到今天,我国各地尚流传有梁祝的民间传说、歌谣等,可见这一传说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广受民众的喜爱。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达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制度下,人们对于自主婚姻的向往。祝英台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叛逆精神的,她虽为女性,却不甘于做个大家闺秀,而是想与男子一样去学堂读书,这体现了她性别平等的意识。在梁祝的爱情中,祝英台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她主动爱上梁山伯,甚至亲自为自己做媒,最后为梁山伯殉情而死。马文才作为梁山伯形象的对立面,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婿”,他有财、有权,而梁山伯虽有才学却一文不名。梁祝死后化蝶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情节,是民众为了追求团圆结局而进行的集体创作。在个别地区,还有梁祝死后化作彩虹的情节,“化虹”与“化蝶”一样,反映的都是人们对自主婚姻幸福美满的渴望。

(作者:刘雪瑽,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