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一脉相承(二)

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一脉相承(二)

历史总是迈着铿锵的脚步前行。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目睹了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搏涛击浪的风雨历程,迎风招展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仰望世界风云变幻已近70年。年轻的共和国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世人瞩目、叹为观止。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加固“笔杆子”,紧握“枪杆子”,管好“钱袋子”,三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性认识和实践逻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子登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根本抓手。

摄图网_500203498

(一)“笔杆子”很重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党的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本质要求。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有过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内涵的转变,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知认同,也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是在社会存在之思想“副本”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被视为是“虚假性”及其对社会存在事实的“扭曲”反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眼里,意识形态和哲学家、理论家一样,都是贬义词,他们并不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学说称作哲学或意识形态。后来,由于在社会变革中,现实矛盾变成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理论斗争,人们根本无法回避以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和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形式来理解或解决时代的问题和冲突。面对这一实际,马克思在其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开始赋予“意识形态”更加中性的色彩。尽管恩格斯晚年也没有否认“意识形态”在根本上的“副本”性质,但也充分肯定了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的“独立性”地位。真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或肯定性内涵的是列宁同志。他在《怎么办?》中集中论述了理论斗争的重要意义,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并把马克思主义界定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极端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途中,也从未放弃过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积极探索。尽管在中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决定其基本原则和方针的指导思想从未改变,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统领意识形态的本质没有改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宣传思想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谱写了自我革命的壮丽华章。

毛泽东同志站在“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的战略高度,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工作进行了许多思考和探索。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本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指导现实运动,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让意识形态工作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统帅”和“灵魂”;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要坚持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使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些宝贵思想和方法,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为新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打下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坚实基础,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这项工作,他参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到新闻媒体单位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强调要大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6年前的8·19重要讲话之后,党中央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又一次重大战略部署。讲话总揽全局、视野高远、内涵丰富、思想精深,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方位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二)“枪杆子”不可少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军事理论的基础。他们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军事理论送到了无产阶级手中,为革命者进行军事斗争点燃了导航的“火炬”。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时,就得出了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消灭私有制这一暴力革命的结论。在总结1848~1849年欧洲革命运动的经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提出工人阶级必须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独立军队。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创建自已的新的军队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是:①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既起过残杀破坏作用,也起过破旧促新的革命作用;②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武装起来,建立自己的军队,才能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实现革命的目的;③武装起义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暴力革命的开始形式;④暴力(战争)的胜利是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⑤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必须实行人民战争,而不应当局限于用正规军的一般的作战方法。

19世纪末期,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的论断,指出帝国主义时代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是消灭阶级和私有制。②发展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原理。列宁通过同德国的考茨基、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者进行激烈的论战,充分论证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理论上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③丰富和发展了武装起义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起义的“规则”作了进一步理论概括,发展了起义的原理,并付诸实践。他还十分关注和支持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独立战争。④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建军原则。强调军队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设立政治委员,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⑤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思想。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英勇战斗的精神去战胜敌人。⑥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思想。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