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方能“有我”

“无我”方能“有我”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

“无我”和“有我”,道出了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

“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

“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

心中“无我”,动真碰硬才会“有我”。最新出版的《习近平在正定》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刚到正定工作的习近平,发现这个粮食大县有个奇怪的现象,粮食交得越多,群众收入水平就越低,正定实际是个“高产穷县”。后来,他给中央写信反映了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调查属实后,核减了征购。县里相应压缩粮食种植面积,上经济作物,这样一调整,农民人均收入从148元涨到了400多元,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必然海阔天空,守旧未必风平浪静。”这种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无我”的生动体现。

心中“无我”,赴汤蹈火才会“有我”。大火面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的扑火队员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向着火势最烈处挺进,以“最美逆行者”的壮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危急时刻,舰载机飞行员张超首先选择了“推杆”,拼尽全力挽救飞机,而自己却错过了跳伞自救的最佳时机。他们并非不清楚危险,并非不珍惜生命,只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都毅然选择了“无我”。

心中“无我”,攻坚克难才会“有我”。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以什么样的心态、状态和姿态面对困难、风险和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躲事、推事、怕事、误事,还是知责、担责、守责、尽责,考验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习近平总书记常说,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并勉励中青年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畏首畏尾多了,蓬勃朝气就少了;私心杂念多了,昂扬锐气就少了;患得患失多了,浩然正气就少了。“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才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和操守。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心中“无我”方能做到“有我”,摒弃“小我”方能成就“大我”。理解了这样的辩证法,就能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也就能做到兢兢业业,扎扎实实。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