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遗产的传承,到自然遗产的保护;从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它是我们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坚实根基和力量与智慧之源。”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对国家、民族、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为我们守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提供不竭动力。
事实说话,数据为证。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大运河到鼓浪屿,从可可西里到梵净山……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瑰宝,愈发光彩夺目。迄今,中国已拥有53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榜首,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既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就业增收,还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全世界推广传播的重要载体。
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更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参天大树生发新枝,跨越时空,璀璨的文明之光点燃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观众数量“井喷式”增长,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非遗”活动进校园、“非遗”知识进教材、“非遗”传承人上讲台,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当中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书写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新篇章,让宝贵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彩、更好滋养人的心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让我们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守护自然珍宝、擦亮文化瑰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责编:于川;校对:刘媛)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0610/1046533.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