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地 赞化育

参天地 赞化育

——中国古代建筑是人类珍贵的智慧遗产

我们今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知,把它作为人类智慧的遗产,也就是文化遗产这个奠基性的研究工作,以及相关的保护工作,是90年前朱启钤先生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开启的。营造学社集结了国内的精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梁思成、刘敦桢,当然还有很多坐标性的人物。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中国的学术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现代田野考古调查、文献挖掘、解读,在当时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国际氛围下,中国建筑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虽然音量很小,深度也不够,但是起码得到了尊重。1956年以后,国家集结了全国建筑学方面的精英,经过前后八次修改,到1965年,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这部经典著作,把中国建筑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做了经典的概括。那么,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基本特点呢?

结构特点凸显中国古代工匠的大智慧

第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就是结构。就是承重结构以木结构为主,其中包括三种结构式样: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这几种方式都是根据地域分布的。第一种井干式建筑比较原始,就是木头两端砍两个榫口,一个一个咬在一起,叠起来。这在汉代以前非常发达,汉武帝的井干楼就是这种类型。今天,井干式建筑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部,这些地方盛产木材,现在还有大量干栏式建筑。第二种抬梁式,集中于北方的宫殿和住宅,因为北方气候严寒,屋顶厚重,木材不容易腐朽也不容易长白蚁,抬梁式建筑安装、预制装配都很简单。第三种穿斗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南方。因为南方多雨、潮湿,容易糟朽。靠近檐口的柱子下边糟朽了不用揭瓦,直接拿个大锯把这个柱子锯了,接一段或者拿石头垫上来。在四川、湘西、贵州、广西的西北部,都有大量的穿斗式民居。他们搬新地方的时候,楼板甚至瓦都不揭,力气大的壮汉直接扛着走,到了新地方大体摆平,不够的地方垫一垫就行。所有的吊脚楼,也都是这种结构形态。

用西方的经典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都没法解释中国古代建筑。按照理论力学,建筑的柱脚必须用钢筋混凝土或钢螺栓固定在地基上,这叫刚接。中国古代建筑哪个是刚接的?没有一个,从根基上就不一样。但是它的优点就在那儿摆着,蓟县独乐寺经历过28次大地震,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摆动了好几米,最后回到原位。独乐寺的柱础经过考古部门的清理,在原来的土地上夯了夯,摆个柱础搁上去,做模拟实验时发现,这是最抗震的。

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组群布局

第二个特点,就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屋顶形态,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群布局,以及非常丰富的色彩。当代的城市规划顶级权威埃德蒙·N·培根的《城市设计》中提到,西方的建筑色彩不可能像故宫那样丰富。他写道:“你进入故宫,从天安门走进去,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辉煌的、色彩的交响乐。”

第三个特点就是组群布局,这也是中国的特色。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绝大部分建筑是趴在地上、平面展开的。比如沿着北京的中轴线走一遍,最高的建筑是正阳门,没有超过40米。然后往北走,穿过天安门到了午门,37米高,然后是整个中轴线最高大、最隆重的建筑太和殿,本身只有26米,加上8米高的台基,总共35米。然后往后到景山,再过去到鼓楼、钟楼结束。各个建筑之间以及建筑和自然山水之间,常常会以一座建筑的门框或梁柱,作为后一座建筑或山水景物的画框,反过来也是如此。像这样的画面,在中国唐代以后遗存的建筑中,只要是组群建筑,就一定能够找到。在欧洲,包括希腊、意大利找不到同样的画面。这才叫景观设计。东陵、西陵、十三陵以及皇家园林都是组群布局,这绝对是世界顶级的景观建筑设计。

城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合体

第四个特点就是城市。全世界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使用的古城,我们国家是最多的、最丰富的。成都起码有2400年以上的历史,周边的三星堆、金沙遗址没有文字,但是有刻画符号。我们不能肯定这个刻画符号一定不是文字,但起码这些符号不像甲骨文一样可以解读。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很多,我们的城市建设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我们原有的城市特点是和自然环境的呼应,现在很难找到。比如1988年做阆中规划的时候,坚决要求市政府迁出去,把老城保护下来,然后再做减法。再比如,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原来有很多票号,都是金融资本。类似的古城在中国本来到处都是,但现在实在太少,这是一个损失。有志于此的人可以把中国城市好好研究一下。

蕴含深厚的价值观

西方为什么很长时间瞧不起中国建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度地解说价值观。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大自然,用《中庸》里头本体论的话,人生的、社会的最高境界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参天地、赞化育”。我们现在叫做天人合一,董仲舒叫天人感应。最高境界是范蠡最早提出来的,即“人与天地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并根据认识的规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这就是我们的文明几千年长盛不衰、没有中断的一个奥秘。

总而言之,要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真正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是它里头的大智慧。和建筑遗存相对应,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和图籍——比如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图档,还有大量描述,非常翔实地揭示出,我们的古人怎么样思考建筑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每个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这其中的智慧比西方几千年来的建筑文化相应的思维要深刻得多,也更有挖掘、借鉴、弘扬的价值。

(作者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