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拍摄的庆成宫内宫门。新华社照片,北京,2024年12月21日
据7月24日北京日报报道,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匆匆1年,管弦乐奏响中轴京韵,前门飘来咖啡香气,老戏楼上演时尚大片,网红龙脊公交载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领略文化遗产保护为古老中轴带来的全新活力。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明清两代逐步形成了北京中轴线的古典文化承载区,这也是中国数百年来国家政治文化中心地,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凝聚地和近现代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文明重要集萃地,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遗产“活”起来,从博物馆到生活场景“破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销量突破百万件,带动全系列文创销售额破亿;坐落在先农坛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通过照明系统升级让“最美天花板”天宫藻井重焕光彩,馆长薛俭亲自担任讲解员的“深度游服务”,吸引着游客仰头数星星、探索明代星宿图的奥秘,今年上半年天宫藻井冰箱贴销售额达1980万元,让观众把中轴故事“带回家”的同时,更将九成以上游客“带回博物馆”。“破圈”不仅体现在文创消费,更渗透到城市肌理中。永定门城楼变身市民休闲广场,庆成宫的音乐会与“一亩三分好吃店”相映成趣,天坛东门外的“祈年殿日落打卡点”让游客在茶点与音乐中品味古韵。34家咖啡馆、24家书店在中轴线沿线星罗棋布,鼓楼西大街的西餐厅与赵府街的戏剧舞台,让历史建筑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地标。
中轴线串珠成链,从遗产点到文化生态“共生”。北京中轴线将15处遗产点串联成有机整体。大栅栏街道携手前门街道,推出“中轴线文化探访路线”,助力前门大栅栏商圈发展;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采用新型仿古铛铛车,分日游、夜游双线运营,邀请游客沉浸式品读古都文化底蕴;天桥艺术中心“传统焕新计划”开幕,7部小剧场作品及4部公共空间作品将接连上演,一场融合古韵与新潮的文化盛宴就此展开……700余岁的中轴线,可谓新看点不断。爬长城、看故宫、吃烤鸭、逛中轴线,已经成为北京游玩新“四件套”。创新实践打破了文化遗产的边界,使中轴线成为文商旅科体深度融合的“超级IP”。
续写中轴故事,从遗产保护到全民参与“接力”。中轴线的生命力,最终源于人的参与。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遗产监测公众参与项目,吸引近1000名志愿者在钟鼓楼、万宁桥等地开展常态化监测,每周生成数据守护文物安全。故宫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文化+科技训练营”,让大学生化身“斜杠青年”,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钟鼓楼的VR解谜游戏《时枢秘钥》,让青少年在探索中理解中国时间文化。全民参与的保护“接力”,正在重塑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当市民在“云上中轴”小程序上传巡查记录,当游客用手机拍摄中轴线微纪录片,当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中轴文化沙龙”,文化遗产便从“官方守护”转变为“集体记忆”。
站在申遗成功一周年的节点回望,北京中轴线的“活”不仅是建筑的修缮、文创的热销,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城市精神的再生。在首都北京未来的城市规划里,南中轴将延长至永定河水系,北中轴则直达燕山山脉,“文化之脊”连通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继续书写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传奇,让世界听见中国心跳。(宣讲家网 李军)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