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桥畔祭英魂

铁索桥畔祭英魂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7月,进入雨季的昆明连日降雨,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前往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普渡河,目的地便是位于普渡河上的铁索桥。还未到铁索桥处,先听到湍急不息的流水声。转过山路,激流奔腾的普渡河出现在眼前。普渡河两岸高崖耸立,地势十分险要,一座只剩下主体框架的铁索桥横跨其间。

这座铁索桥始建于1927年,桥身8根铁索并列,全长46米,铺上木板,便构筑成通往金沙江边的重要通道。这条曾经的交通要道,承载着一段战火硝烟的历史。

1936年春,红二、红六军团进入黔滇边境,在磅礴的乌蒙山区同围追之敌展开千里迂回的战斗,并最终突出重围,打破了敌人妄图歼灭红军于黔滇边境的计划,赢得新的生机。1936年4月,红二、红六军团挺进滇中地区,在寻甸柯渡、可郎一带会集,准备西渡普渡河,沿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北上。

普渡河河面不宽,但是水流湍急,人员涉渡十分困难。意识到红军意图后,“云南王”龙云认为这是“天赐良机”,要利用天险地势,不惜一切代价在普渡河拦截红军。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普渡河后,发现滇军已经抢先一天占据了普渡河桥,并拆掉木板,在桥的两侧设置铁网、荆棘等障碍,埋伏在桥头和板上两处,机枪连也赶到了桥上边的音翁山,并架设多门迫击炮,准备与红军展开激战。

面对敌情变化,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当机立断,决定放弃西渡普渡河北上金沙江的计划,并撤回已经渡过普渡河的红四师。由于背山面水,红四师面临严峻的撤退形势,只能暂时退至白马山,与敌人形成对峙。“附近的彝汉群众在一年前就接待过中央红军,知道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队伍。”翠华镇文化站站长李朝东说,“这次战役后红军退守,大家都主动站了出来,帮助红军烧水做饭,带路上山。”

为了迷惑敌人,掩护部队撤退,红军向当地老乡买竹子,编成灯笼,挂在树上,又在山上放些松毛,将树叶成堆摆放。天黑后,红军在山上点起灯笼,烧起火堆,并在里面放上子弹。“整个白马山头火光冲天,枪声四响。”李朝东用手指划过一整片山峰,讲述当时的故事。

枪声一响,敌人以为是红军在冲锋,仓惶撤退,结果在黑暗中遇到前来增援的敌军靖卫一团。“双方都误认为遇上了红军,互相猛烈扫射,胡乱打起来,双方交火到天亮才知道是自相厮杀。趁敌人乱作一团,红军最终安全地撤退到寻甸鸡街一带。”李朝东说。

在这次普渡河铁索桥战斗中,共有79名红军战士长眠在普渡河畔。如今,为了缅怀战斗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当地政府在铁索桥上游不远处建立红军烈士纪念碑,修建红军烈士墓,原址修复铁索桥。站在普渡河前,凝视着咆哮的奔流,上前为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献上鲜花,让人心怀激荡。

红军长征曾经两次经过禄劝,在当地影响深远。“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行动解除了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怀疑与恐惧,更激发出各族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李朝东说,“无数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在村民中流传下来,红军长征时播下的革命火种,推动着各族人民奋勇向前,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