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转换 驱动发展

动能转换 驱动发展

108天,这是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建设项目创下的一项纪录。从破土动工,到项目主体建成,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仅花了3个多月,而同类施工工期需两年。今年5月9日,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正式启用,此时距2018年9月项目签约,仅仅过去7个多月。

这是济南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携河北跨、一次办成、双招双引……济南正掀起一场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变革。

新空间激发新活力

高金营他们村即将拆迁。作为世代生活在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的村民,他期待这一刻已经多年。“听说俺们村将来会有个高科技项目落地,盼了这么多年,黄河北终于要大变样了。”

携河北跨,改变的不仅仅是高金营这样普通村民的命运。这一战略,是济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将济南的城市和产业布局跨过黄河,向北拓展,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空间和活力。

2018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把济南定位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要求济南先行先试、先行先改,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高标准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是济南全面提速新旧动能转换的积极探索。2018年8月,总投资1500多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山东科学城、国际会展中心等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拉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发展的大幕。

新动能的发酵培养,需要“温度适宜、空间理想”的载体平台。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高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际金融城、智能制造小镇等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区划调整后,济南区域面积达到10244平方公里,莱芜区、钢城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南翼”增长极。城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将更加有利于集聚要素资源,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好生态培植好产业

作为济南老牌高科技园区,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及其园区企业正迎来新的变革:大浪淘沙之后,第一批创业成功者遇到新的瓶颈,需要转型升级;新的创业者带着知识和科研成果而来,欲将理想变为现实;园区作为创业沃土,经过20余年发展,继续保持创新、创业活力。

齐鲁软件园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四大软件园”之一,建有软件信息、集成电路、数字传媒、通信测试、量子通信、超算中心等1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软件产业,越来越多新兴企业落户于此。

齐鲁软件园的变化,是当下济南加速培育新动能、注重产业集聚效应的生动体现。

在济南高新区采访,最常听到“生态”一词。这里的生态,并不仅指自然环境,而是包含了创新创业生态、政务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在内的“生态赋能”发展理念,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为济南发展注入强有力的新动能。

山东尤瑞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落户,受益于第二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企业法人代表李子正表示,与北上广深相比,济南是个厚积薄发的城市,虽然在科技领域和技术转化等方面不是最强,但它在服务“双招双引”工作上,在政策、资金扶持上,给了海外企业、人才、项目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一批批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接踵而至。前不久,山东公布2019年一季度新开工重大项目清单,济南有78个项目上榜,占全省总量的12.4%,高居榜首。

高科技打造高平台

9年前,中科院量子研究团队来到济南高新区,成立量子技术研究院,当时很少有人真正明白量子技术,更看不清前景如何。

9年来,济南市对这一新兴技术充满信心,全力支持,量子产业在这里从无到有,取得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成绩。

如今,济南看到了把握世界科研热点带来的发展机遇。已经建成的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是已知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承载实际应用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室研发的量子核心关键器件广泛应用于京沪干线、济南市党政机关量子通信专网等重大工程。量子技术的产业链正不断拉长,为济南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新旧动能转换,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只追逐产业热点。对于高精尖技术的前瞻预判、提前布局,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担当。

先行区必须“先行”。从基因技术到超级计算机,从5G到石墨烯技术,济南正加快布局。

高精尖科技正在不断打造出新产业的高平台。依托生命科学城、济南药谷等载体,引入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齐鲁生命银行”,结合济南超算中心,建设人类遗传资源大数据中心,为引进世界500强药企和国际生物医药顶级科研院所搭建“标本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5G产业园规划建设进程,逐步形成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加快做大新兴智慧汽车产业,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化、加快聚集石墨烯产业,尽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认为,新旧动能转换要处理好“舍”与“得”、“新”与“旧”的关系,在千锤百炼、浴火重生中实现凤凰涅槃。

补强产业 迈向高端

今年年初,来自山东启恒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张祥华,把他负责的33万吨高分子新材料项目落户在东营港开发区。他看重这里正在补强石化产业链。该项目预计明年10月份正式投产,可批量生产光学镜片、汽车塑料制品,推动了石化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东营市因油而生、因化而兴,地炼企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5570万吨,是全国地炼企业产能最大的市。规模挺大,但却不强。单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业布局散,自主创新能力弱。再加上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推动地炼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去年9月,东营市确定,把东营港开发区建设成为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同贤指着墙上一张招商图介绍,丙烯、丙烯腈等中上游产业链条比较完备,招商重点瞄准下游高分子新材料项目,而目标企业正是张祥华所在的企业。“我们通过招商,布局完整产业链,让石化产业在东营更加完备迈向高端。”杨同贤说。

挂起招商图,按产业链“填空”,聚焦高端有实力的企业,每做好一个“填空题”,都像打赢一场“攻坚战”。

为引进张祥华负责的项目,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赵金泉一年跑了十几趟,谈地理优势、讲政策、说前景,最终打动企业前来投资。“这家企业在高分子新材料领域拥有很多专利,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很有竞争力。”赵金泉说,“咱们这优势也不少,也引得来这‘金凤凰’。”

拿张祥华负责的项目来说,项目所在地一路之隔的两家企业的产品,正是项目生产所需要的丙烯腈等原材料。将项目选址放在两家原材料生产企业的隔壁,原料通过管道直接接入,仅运输成本一项一年就可节省近6000万元。

截至目前,开发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7家,投产和在建项目140多个,初步形成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

提质增效 活力闪耀

1.2毫米×1500毫米规格700兆帕高强钢,在世界热轧领域名列前茅;1.5毫米×1250毫米规格高碳钢为国内领先;0.6毫米热轧带钢,刷新全球最薄热轧带钢纪录……近年来,日照钢铁集团高端产品屡创佳绩,正从普通碳素结构钢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精品钢材占比80%以上,可用于汽车、船舶、海洋工程等。

日照市沿海临港,区位优势突出,仅交通物流一项吨钢节约成本200余元,钢铁产业基础良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保优势、促升级,实现高端引领是必然要求。为此,日照力建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山钢日照公司、日照钢铁集团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新落户钢铁配套企业41家,全市钢铁产业实现产值1013.3亿元,增长26.2%。

提质增效,日照发展活力正竞相迸发。以万平口景区为核心区,总部经济、商务金融、文化体育、旅游康养、博览会展等产业在中央活力区遍地开花。这片42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成为日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2018年,日照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幅度居全省第一位,授权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44家、增长56.5%,增幅居全省第二位。仅国际财富中心,两年多已实现税收1亿元。

依海而立,生态宜居,万平口海边人群密集,东夷小镇游客摩肩接踵。随着消费需求的提升,日照滨海旅游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日照市城投工作人员说:“这里以前是渔家乐,但是档次不高、收入较低,一直制约着滨海旅游转型升级。东夷小镇建成后,集民宿客栈、特色餐饮、文化休闲街区等多种业态于一体,去年4月29日试运营,目前累计接待游客62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亿元。”

责任编辑:李娇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