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底线思维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底线思维化解社会矛盾

一、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底线思维的深刻理解

底线思维作为治国理政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智慧和方法论价值。我们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离不开“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在各项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对于我们科学研判形势、合理制定规划、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569390375417

(一)底线思维是什么?底线又被称作下线、红线、最后的界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造成无法接受的坏结果。底线思维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客观分析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敢于担当,善作善为,妥善解决矛盾。

(二)底线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防患于未然,牢牢把握主动权。底线思维的目的是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决不是降低标准、坐等观望、无所作为。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三)守好底线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性问题,不能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能吞下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自觉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不能安于现状、盲目乐观,不能囿于眼前、轻视长远,不能掩盖矛盾、回避问题,不能贪图享受、攀比阔气,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四)领导干部需要守好哪些底线?关键是要守好清正廉洁的底线,不能违背党规党纪和不能触犯法律的红线。领导干部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与党规党纪法规“对表”。时时知晓“红线”,筑牢“防线”,守住“底线”,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

(五)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守住底线?就是努力做到:党规党纪的原则意识挺在先。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明确基本原则、基本方向和基本目标,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心中自有方寸,准确拿捏,不越雷池半步。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处理好建设亮点、成绩与“安全阀”、“稳压器”和“保险杠”的关系,有效防止一着不慎而导致满盘皆输。边界意识刻心间,对党规党纪的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少走“弯路”,不入“歧途”。慎独意识常相伴,官德无小事,品德修养、生活情趣上要始于小节,注重细节,防微杜渐,时刻自励自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决不能倒在糖衣炮弹面前,成为酒色财气的牺牲品。

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过程就是利益博弈的过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根源于利益的矛盾或利益的冲突。古人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管控风险、守住底线,是决定各项工作成败的前提。

(一)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较正观察视角,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观察人民内部矛盾,不仅是一个认识社会的方法问题,也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力高低的表现。较正看问题的视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方法论之一,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方法。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得不好,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会体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能否突破国家现代化建设周期的瓶颈,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考验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政能力。从社会发展动力看,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中表现出来的大量社会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且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所以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调整、改革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方面,使其得到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经验表明,只要对这种有规律的矛盾运动认识深刻,驾驭得好,就能够促进矛盾的运动发展,反之亦然。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能否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处理得好,可以增进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忽视社会矛盾,不能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尤其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亡党亡国是迟早的事。从国际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看,人类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之后,才能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阶级斗争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之间,将始终充满着竞争、合作与斗争。国际敌对势力必然要不遗余力地利用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外交等多种多样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疯狂的遏制与打击,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要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树立和坚定通过斗争赢得胜利的理想信念。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