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李志英:工业遗产是新中国70年发展的生动写照(4)

(四)活的工业遗产的存在,彰显了社会管理观念的转变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在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各地都保留了一些行驶速度很慢的绿皮列车。这些列车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和财力改造这些比较落后的铁路运输,而是因为这些地方还存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而这些相对贫困的地区的群众又十分需要铁路这种交通运输模式来实现与外界的沟通。因此,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为了给这些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便利,铁路部门就保留了一些比较落后的铁路运输。

在京广线湖南境内的最南边,有一辆由郴州开往宜章县白石渡的绿皮火车。这辆只有两节车厢的绿皮火车,沿途只有4个站点,可每天都是爆满的。这些乘客当中除了当地的铁路职工外,主要是卖菜和水果的农民。车站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为当地百姓,尤其是菜农的安全、便捷出行提供免费乘坐服务,造福了上亿的农民。菜农一年节省下来的交通费就有2000-3000元。因此,这趟列车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呼为菜农专列。每天车还没到站,站台上早已站满了挑着农产品等待上车的农民。列车开动后,车厢里很热闹,人们三三两两地坐着,箩筐被整齐地放在货架厢上。到站了,菜农们挑着蔬果排队下车。对于当地大部分的村民而言,这列火车承载着的就是他们生活的欢乐和希望。

成昆铁路每天两趟的5633/5634次“小慢车”,全程运行353公里,共停靠26个车站,全程票价25元,最低票价2元,主要是为当地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服务。成都客运段安排专人,在普雄、尼波、乐武等几个彝族学生集中乘车的车站做站台引导,及时将学生调整至预留车厢,方便学生上下学。正是这趟票价低廉的公益“小慢车”撑起了山里娃的求学梦。许多孩子通过它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更精彩、更广阔的世界。

除上述两地外,全国其他地区也还有不少绿皮车存在。这类绿皮车在动车大行其道的今天,基本就属于遗产级别的列车,但为了当地群众的出行考虑,列车收费低廉,行驶时间安排也考虑了百姓的出行特点,基本属于公益性质的服务。这类绿皮车在全国各地的遗留很多,政府也不需要太多投入,充分利用起来就能让工业遗产活起来,为人民带来福祉。所以,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所展现的正是我们国家、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五)工业遗产改建创意产业园,走低碳环保的产业发展之路,给中国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文化创意产业是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各地着力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由于艺术创意与工业遗产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关联,利用工业遗产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城市利用工业遗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客观上来说,工业建筑巨大的空间给了现代艺术家宽松的创作环境,低廉的租金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使用厂房遗址从事艺术创作工作,也避免了大范围拆除旧建筑、兴建新建筑,契合了低碳环保理念,节省了城市空间。从主观上来说,承载着“历史痕迹”的建筑更顺应艺术家精神上的需要,成为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总之,工业厂房恰好以其优越的城市地理位置、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和独具特色的建筑个性,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个性化的载体。

其中,最著名和最成功的创意产业园是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老厂区的所在地。798的前身是“一五”期间建设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前苏联、民主德国联合援建。与此同时,酒仙桥地区还筹建了774厂、738厂。这三个厂的建成,不但改变了酒仙桥地区的面貌,还开启了中国电子工业大发展的序幕,并以这一先头作用永远载入了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史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工业的更新换代和城市建设的转型,大山子地区出现了大量空置的工业用房。空置厂房显然不利于充分发挥这些工业建筑的价值,是一种资源浪费。于是,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掘了此地在艺术创作工作者眼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高大空间,稍作修饰,使之变成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工业建筑的风格。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家涉及文化艺术的机构进驻798艺术区。艺术家们为独具美学风格的工业建筑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艺术色彩,使得798艺术区一跃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和旅游景点。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往参观、学习,享受艺术的熏陶。这样的开放和利用,一方面保护了宝贵的独具风格的工业遗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工业遗产,实现了低碳环保。

这样的创意产业园还有很多,如利用京棉二厂厂房改建的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北京第二热电厂改建的天宁一号文化科技创新园、利用北京外文印刷厂厂房改建的北京外文文化创意园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充分利用了工业遗产,避免了资源浪费,还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浇灌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既来自五千年不间断的灿烂中华文化,来自辉煌悠久的古代文化,也来自近一百多年发展与积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工业文化。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必然能在苦难中觉醒,在磨砺中走向复兴和辉煌。

(六)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些工业遗产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着很好的使用价值。充分利用这样的工业遗产,做到物尽其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好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第一条中国人自建的实际运行的铁路——京张铁路的青龙桥站。在当地,正在运行列车的铁轨上赫然镌刻着“1905年铸造”的字样;在这条古董级的古老铁轨上,70年间曾经先后跑过中国人自主制造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现在又运行着最先进的动车。中国人的百年工业梦、詹天佑建设中国铁路网的梦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得以实现,并且越变越好。

一些工业遗存,从工业遗产的角度看,似乎并不具备原样保存的价值,但拆除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垃圾,既不利于环保与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一般来讲,工业建筑的质量都非常高,因其修建要考虑机器的震动给建筑带来的影响与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坚固耐用且一般至少能抗六级地震。这样质量上乘的建筑如果不充分利用就拆除,显然是非常浪费的。这些没有工业遗产的典型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存,可以被充分利用,改建为适和各种用途的建筑,如充分利用北京维尼纶厂的建筑改建的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的教学楼、利用工业建筑改建的北京房山区养老院等。这些改建基本上都充分利用了工业建筑空间宽大的特点,改建为需要宽广空间的各类场所。这种利用虽然对工业建筑的改变相对较多,但总归充分利用了工业建筑自身的价值,不失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成功案例。

回顾70年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正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70年来,我们的共和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70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工业遗产虽然是已经逝去的鲜活,但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新中国的起点、共和国过往的辉煌,虽然沉默,却实实在在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所以,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新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提振我们发展的信心。

让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辉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吴自强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