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任用干部的艺术

毛泽东任用干部的艺术

毛泽东时代,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包揽聚集了各路英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千秋伟业。这与毛泽东正确的用人谋略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毕生重于揽才,明于识才,长于育才,善于用才,可以说,他的用人谋略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 慧眼识才

毛泽东是一位高明的伯乐,他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并加以任用。在毛泽东麾下,经毛泽东亲自考察、选拔的人才,从士兵到将军,从布衣寒士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说有成百上千。毛泽东为千千万万人才创造了施才华、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千秋伟业。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位“伯乐”都无法与之比肩的。

识人的眼光不是体现在一个人成才成名之后,而应体现在其不显山、不露水、不得志,默默无闻,甚至落魄潦倒之时。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从平凡中发现英才,从人才未显山露水时慧眼识珠。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刚从学校出来的罗荣桓也在队伍中。罗荣桓是个老实人,他是在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由于他是大学生,又兼任管账先生。在率领农民自卫军参加秋收起义的转战途中,竟被两个痞子兵把钱箱都骗走了。然而,就在这时,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位革命意志坚定的“书生”,任命他为特务连党代表。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发现了罗荣桓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吃饭时带党员去站岗放哨──尽管这意味着有时要饿肚子。罗荣桓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战士的知心朋友,深受士兵的爱戴。此后不到三年,毛泽东即任命罗荣桓为红四军代理政委,与林彪搭档。林彪长于打仗,但性格内向、怪癖,不大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而罗荣桓政治上很强,善于做人的工作,他长期与林彪“搭档”,从井冈山到太行山,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真是所向披靡。

毛泽东曾评价罗荣桓说:“荣桓是个老实人,而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罗荣桓果然不负重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元戎。这可以说是毛泽东识英雄于草莽之际的典型一例。

2 知人善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扬长避短,合理地搭配,才能形成有效的互补效应。毛泽东深知人才“长短”的辩证法,在运用人才时善于长短搭配,用人之长,补人之短,力图组织最佳的人才结构。毛泽东可谓是用人高手,他扬长补短的用人艺术,使其手下的良才猛将各擅其长、各显其能。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刘邓大军”,其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其实是两位领导风格迥异的统帅。刘伯承元帅的领导风格是“举轻若重”,意为谨慎、周全、万无一失。而邓小平的领导风格则是“举重若轻”,意为大刀阔斧、气魄雄伟、敢于冒险。毛泽东将这两位不同类型的领导人放在一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刘邓前后共事十三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宋任穷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说:“在战争年代,他和刘伯承同志,一个政委,一个司令员,十余年里一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工作非常协调,堪称合作的模范。”

陈毅元帅是具有崇高威望的老资格的革命家,长于带兵,华东数十万官兵,没有不服陈老总的。但毛泽东又明确指示:军事上要粟裕多负责任。这从毛泽东1946年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可看出:“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是因为粟裕长于作战,他领导的苏中七战七捷,歼敌5万;他具体指挥的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皆获大捷;他不负众望,独立地承担起打开中原战局的重任。陈毅和粟裕配合,打遍华东无敌手。

3 任人唯贤

毛泽东曾说过: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时,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纷纷给他写信,或要求给个人安排工作,或要求给所在地特殊照顾,毛泽东都一一婉拒。他对秘书田家英说:“凡是要求到北京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任人唯贤,必须有恢宏的气度和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才能聚天下之英才。毛泽东曾经说,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宗派。从抗日战争初期他就强调,对于各地区、部队、各民族、各党派以及各种出身的干部,要一视同仁。“文化大革命”后期,毛泽东把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就是“不允许任何军队领导干部有个团团,有个势力范围”,实质上也是反山头主义。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搞任人唯贤的“五湖四海”,就是要善于吸纳、团结和使用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人才和干部,联合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观点的各界人士,就是要坚决地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毛泽东有容纳五湖四海的胸怀,践行五湖四海的揽才之道。纵观他的人才阵容,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莽莽苍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4 用人之长

毛泽东知人之长,也善于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抗战初期,山东地区日寇、伪军、土匪犬牙交错,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大小小的“司令”有七十多个,严重地阻碍着山东抗日局面的开展。毛泽东决然点将,命许世友横刀齐鲁,打开山东局面。许世友一踏上山东土地就说:“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许世友以他独有的威猛凌厉,迅速荡平了山东。不久,齐鲁大地上只剩下一个“司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许世友。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内杰出的经济领导专家,毛泽东曾赞赏说:陈云同志所管的财经工作不是教条主义的,是按照中国情况办事的,有创造性的。上海解放后,一些资本家和不法商人认为共产党搞政治行,搞经济不行,于是相互勾结,利用“两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毛泽东派深谙经济规律和经济斗争策略的陈云到上海,协助陈毅指挥了经济战线的“淞沪大战”,几个回合下来,将资本家和不法商人打得一败涂地,不得不“俯首称臣”。

周恩来长于外交和谈判,是公认的杰出的外交家和谈判大师。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认为,周恩来是一位镇定自若、才能过人的谈判家。而美国总统尼克松更是深有体会地说:周恩来是政治斗士,也是高明的调停者。毛泽东让周恩来长期主持统战和外交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周恩来就是中共中央外事方面的领导人,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北平军调、南京记者招待会,处处都留下了周恩来舌战群儒、折冲千里的形象,也留下了共产党外交斗争的辉煌战绩。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是共和国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直接领导外交工作长达26年之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奠基者。他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大展风采,为新中国的外交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地位和尊严。

5 不拘一格

清朝龚自珍有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意思是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选拔使用人才。毛泽东十分喜爱这句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在选人用人方面正是这样做的。

毛泽东对粟裕的任用是他不拘一格、量才用人的典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30多岁的粟裕已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所率领的部队仅在1938—1943年即歼灭日伪军10万人。1944年在车桥战役中,一次歼敌近千人,使苏北敌军闻风丧胆。毛泽东相信: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领,有能力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抗战结束后,粟裕即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内战爆发后,粟裕率野战军3万人迎击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2万人的进攻,一个半月内,在苏中地区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当粟裕率部到达山东与陈毅会合后,毛泽东于1946年致电陈毅等人,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粟裕不负所望,3个月之内,协助陈毅,具体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均获大捷。当国民党集中60个旅45万余兵力向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集中全部主力,打击中路突进的敌74师,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迫使向鲁中进犯之敌全线溃退。粟裕在解放战争中能发挥重大作用,成为解放军百战百胜的优秀将领,显示了毛泽东不拘一格、重用后起之秀的成功。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坚持破格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只要识得英才,毛泽东就大胆地加以运用。毛泽东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时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任命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师、团长,任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军团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几十年的腥风血雨又证明,毛泽东识人识得真,用人用得准,他们都成为所向无敌的战将。

6 宽宏大量

毛泽东对干部要求很严格,尤其在贯彻执行中央的大政方针上丝毫不能含糊,但他又允许干部犯错误、有过失,对枝节问题一向很宽容,从不因小过而斩大将。

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是“一棍子打死”,还是让他们通过继续工作改正错误?毛泽东对犯错误的人才,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重在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思想认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思想上从严,在组织处理上从宽的原则,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

1937年盛夏的一天,毛泽东接见了历尽艰难困苦回到延安的原红军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当时,西路军的失败使徐向前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毛泽东懂得,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西路军的失败也是因为许多复杂的情况造成的,不能将责任归到徐向前头上。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毛泽东爽朗地对徐向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了鸡何愁没蛋呢?”这一句寓意深刻的话,使徐向前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子卸掉了思想包袱。半年之后从抗日前线传来喜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从前线发来电报,太行山地区部队由几千人壮大到几万人。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率领刚刚由地方部队转变为主力部队的六万余人,横扫晋中,一月之内,歼灭阎锡山精锐部队十万人。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慧眼与大度,才使得徐向前这颗蒙尘之珠大放异彩,成为光耀千秋的一代帅星。

7 用人不疑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决定性的因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选准了,就要信任他,放手地使用他,这样才能使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彭德怀作为毛泽东的战友和下级,在革命战争中两人曾有过长期合作的历史。对这一个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毛泽东在任用他时,总是充分信任的。1947年3月,胡宗南以23万兵力进攻陕北解放区,此时身为军委总参谋长的彭德怀主动提出:在军区司令员贺龙未回延安前,由他指挥西北野战军两万多人的部队作战。毛泽东欣然应允。在与敌周旋的战斗中,彭德怀大胆指挥,有时不免与毛泽东的意见不一致。但毛泽东相信彭德怀的指挥能力,允许他机断专行。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三战三捷,扭转了西北战局。沙家店战役后,形势大为改观,毛泽东为表示对这位军事家的支持和赞扬,再一次写下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

领导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而领导者的能力与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人不疑,就是要敢于放手,善于授权,使自己从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中摆脱出来,从而集中精力抓大事、把方向。“举重若轻”是毛泽东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这种领导方法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领导工作中管大方向,抓大问题,管大事,提出一些大的方法原则,充分发挥同事和下级的积极性和独立自主的负责精神,不干涉,不包办,不纠缠于具体细节。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下级职权范围内的事,毛泽东不随便干预和插手,而是让他们自主地行使自己的职权。在战争年代,为了使决策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变化,毛泽东甚至放手地将临机处置的权力交给一线指挥员。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