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时代”会到来吗

“负利率时代”会到来吗

最近“负利率”问题广受社会关注,并有学者预言,全球“负利率时代”即将到来。作此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起因应是去年8月瑞典央行率先推出了负利率,跟着丹麦、欧元区、瑞士、日本等央行也先后实施负利率。与此同时,日本、德国、法国、瑞典、瑞士、丹麦、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还发行了收益率为负的长期国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此现象值得为文讨论。

自己研究经济学数十年,当然听说过社会上有“负利率”的说法。不过以往人们所说的负利率,是指银行名义利率低于通胀率,储户从银行取得的利息抵补不了通胀的损失,结果使储户实际利率为负。事实上,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曾出现过;国际上更是屡见不鲜。但名义利率为负的例子,人类历史上却不容易找见。

从理论上追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利率作过分析。他指出:利息是货币资本家对产业资本家利润的分割。由此决定,利率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同时又不能低于零。马克思还指出:利率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具体如何确定,取决于借贷双方分配利润的比例,而此比例又取决于货币供求状况。原则上:货币供过于求,利率会下降;货币供不应求,则利率会上升。

马克思说名义利率不能低于零(为负),应该无可置疑。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并分析说,假若名义利率为零,社会上将不会有人到银行存款,这样会导致形成“流动性陷阱”。然而理论归理论,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今天不仅有的国家央行采用负利率,甚至也有商业银行推出负利率。

对此现象最初我也感觉奇怪,而往深处想其实也不难理解。近年来欧洲经济一直不济,去年欧央行将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利率调至-0.5%,不过是刺激经济的权宜之计而已。此举旨在一箭双雕:即在央行不增发货币的前提下,迫使商业银行放贷,增加市场流动性。同理,日本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贴现率降至-0.1%,目的也是鼓励商业银行低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真正难以理解的,是商业银行为何推出负利率?我看到的资料,丹麦日德兰银行已将大额储户的存款利率降为-0.6%;10年期房贷利率降为-0.5%。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银行为了刺激消费。我不认同此看法。银行不是政府,它所追求的是贷款安全与盈利,怎可能用负利率刺激消费呢?

是的,刺激消费是政府的事,银行作为商业机构必须在商言商,否则银行迟早得关门。上面例子中,日德兰银行之所以将10年期房贷利率降到-0.5%,是因为将大额储户存款利率降到了0.6%,中间仍有0.1%的利差。而且据我所知,日德兰银行推出负利率房贷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事先向房产开发商发行了负利率债券,让房产开发商贴补了利息,银行可以稳赚不赔。

应该追问的是:既然存款利率为负,那么储户为何还会去银行存款?或者问:银行发行债券的利率为负,开发商为何会购买银行债券?经济学的推断,一定是投资房产的预期收益为负,致使房产大量积压。何以见得?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读者需要懂得“资产定价原理”。为方便理解,让我对“资产定价原理”作简要介绍。

“资产定价原理”说,某资产的价格等于该资产预期收益的贴现。用公式表示则是:资产价格=该资产的预期年平均收益/银行年利率。毫无疑问,此公式来自马克思的土地定价原理。当年马克思在研究土地价格时指出:土地价格=该土地的年地租/银行年利率。若将土地当资产看,土地定价与资产定价其实是一回事。

现在的问题是,用资产定价原理如何解释负利率现象?顾名思义,所谓资产定价,是在已知银行利率与资产预期收益时决定资产的价格。而讨论市场为何出现负利率,则是在已知资产价格的前提下,分析负利率存在的约束条件。按照资产定价原理,资产价格×银行年利率=资产预期年收益。由此推,假若资产价格为正,银行利率为负,则资产的预期收益一定为负。

据此分析:负利率出现的约束条件,是资产预期收益为负。换句话说,若资产预期收益大于零,负利率不可能出现。为何这样说?读者不妨扪心自问:若你对未来房产的预期收益为负,而银行利率为正,你是不是会将房产变现存入银行?倘如此,银行每天得为储户支付利息而却没人贷款购房。在此情况下你认为银行应该怎么做?银行别无选择,当然要推出负利率。

回头再说“负利率时代”。我的看法,负利率时代不会到来。学界所说的“负利率时代”,是指全球利率为负。前面分析过,负利率存在的前提是资产预期收益为负。而全球利率为负,意味着地球上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皆为负。怎么可能呢?别的不论,只要土地能长庄稼,至少土地预期收益不会为负。

读者不要误会,不是说资产预期收益不能为负。若某行业生产过剩造成了设备闲置,而保养设备要花钱,此时资产预期收益无疑是负的,但这种情况绝非普遍。萨伊曾论证过:供给可创造需求,供求总量能自动均衡。这是说,若需求总量不变,有供给过剩产业,就必有供给短缺产业。过剩产业预期收益为负,短缺产业预期收益为正,从全社会看,资产预期收益不可能同时为负。

写到这里,本文最后的结论是,资产预期收益不可能同时为负,人类也就不可能进入“负利率时代”。何况中国一直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绝无可能出现负利率。在我看来,所谓“负利率时代”只是少数学者杞人忧天的想象,我们切不可听风是雨,更不必草木皆兵。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