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入推进科学防控,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强“心理防疫”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民众心理上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产生高血压等各种疾病,还会盲听盲信盲从谣言,甚至失去防控疫情的判断力。连续战“疫”以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在下降、治愈出院病例在上升,全民打赢疫情防控的决心和信心越来越强烈,加强“心理防疫”也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医学证明,紧张、担忧、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心理,会削弱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从而降低对病毒的抵抗力。“气和则百病不侵”,打赢疫情防控战,也要打好“心理防疫战”,无论是深入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党员干部,还是被疫情困扰的患者及其家属,抑或是居家隔离、复工复产的普通群众,都需要在心理上竖起一道道坚固的防护墙。
抓好“心理防疫”,疏导一线抗“疫”人员的压力。抗“疫”以来,不但有像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级专家深入一线,也有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党员干部坚守奋战,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夜以续日地抢救生命、为民解困。但是,由于疫情严重,防护、生活物资较为不足,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心中难免产生压力,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因此,可以适当解决一线抗“疫”人员子女的陪护教育、就业等问题,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轮休机制,开展适当的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放下心中的“包袱”。
抓好“心理防疫”,排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担忧。患病求医是人的本能反应,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难免会有所担心,家属被当做“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也会心生忧虑。因此,抓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防疫”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工作。对于重症患者而言,给予心理援助和人文关怀,帮助建立战胜疫魔的积极心态,降低心中的恐惧、担忧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对于微症患者和家属而言,通过方舱医院的集体舞、广播音乐、语音聊天互动等心理疏导,互帮互助、给予关爱可以排解不良情绪。
抓好“心理防疫”,消除民众的焦虑。由于新冠肺炎潜伏期长达两周,传染性强,还有无症状传染等,湖北等地区必须进行更为长期的居家隔离,复工复产地区人员也要做好防护,学生、企业经营者、员工等民众宅在家难免忧心和焦虑。因此,消除民众的焦虑,对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引导“宅”家民众主动拥抱变化、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通过使用新的工作工具、工作流程等,学习和使用新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引导复工民众常怀阳光心态,积极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与工作环境,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人生忧乐,存乎一心。”打赢疫情防控战,也要打好“心理防疫战”,要疏导一线抗“疫”人员的压力感、排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担忧感、消除民众的焦虑,为全面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坚固心理保障。(责编:张慕琪;校对:赵一頔)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0/0310/1078559.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5群: 610739169。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